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規劃中社會效益分析
發布時間:2018-07-26 |?來源: 網絡
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社會效益分析,主要是從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角度,全面考察項目建設對社會、對國家的影響(包括貢獻和代價)。農業科技示范園區作為農業基礎性項目,不僅對提高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水平,促進農業產業化,快速轉化農業科研成果,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廣科學技術,擴大社會就業,促進當地農業經濟增長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形成技術源頭,積累發展資金,實現現代化農業大規模、高技術龍頭企業科學管理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均會帶來如下顯著的社會效益。
1 技術貢獻
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建設緊緊圍繞陜南生態類型區的農業如何利用高新科技成果實現高效化生產以及如何推進高新科技成果在更大范圍內快速推廣與轉化這一主題來展開。項目實施后,通過農業科技示范園區作物新品種的引進與高效栽培、設施農業技術、農作物標準化栽培技術種苗繁育、節水灌溉等核心示范技術,并輔之以資源合理利用、精確施肥、生物防治、設施栽培、貯藏加工和信息網絡技術等多項支撐技術的實施,將逐步在項目區形成技術服務與傳播中心。通過各中心的技術示范與培訓,將大大地提高項目核心區、示范區和輻射區農業科技含量。其中,主體高新技術的普及率預計在項目核心區可達90-95%,示范區、輻射區可達75-80%;通過采用優質種子供應、高效栽培和節水灌溉等技術的實施將使項目區的土地生產率提高60%以上,示范區、輻射區提高40%以上;通過機械化操作、集約化經營以及現代管理模式的推廣,使項目區的勞動生產率提高50%以上,示范區、輻射區提高35%以上;通過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的大面積推廣與實施,農業用水量將大為降低,直接減少對河水的引用量和對地下水的過渡超采造成水資源危機的現象,改善水資源對農業生產的制約,使水資源有效利用率提高70%以上,示范區、輻射區提高55%以上??傊?,該項目實施后對三區的技術貢獻十分顯著,并具有明顯的技術外溢效應,這對增加園區社會福利,促進農業產業化和社會發展具有明顯的貢獻力。
2 產品貢獻
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成后,項目區將年產優質富硒產品195萬噸。通過加工延長產業連,拓展市場,實現高效。項目區的所有產品均以商品化生產為目的,產品主要以技術依托單位和支撐單位最新的優良品種為主體,商品的品質均達到國家對優質農產品的要求。
3 就業貢獻
從我國宏觀經濟發展看,由于我國人口多,勞動力資源豐富,就業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發展的目標之一。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特點是以利用高新科技成果發展高效農業產業,通過農產品生產與農產品加工、設施(溫室、大棚)栽培技術的推廣等農業高新科技示范項目的實施,逐步形成生產與加工緊密結合型生產模式,既可拓寬項目區的產業鏈條,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同時也增加了大量的就業渠道。項目建成后,圍繞農業的發展,項目區和輻射區將會迅速形成多個特色產業帶,就業機會也將大大增加。據初步測算,項目核心區直接就業100多個勞動力;示范區、輻射區可間接就業100000個左右。同時,通過核心區示范、輻射和擴散功能,拉動周邊地區和相關產業擴大就業規模,可使近2萬人走向富裕。
4 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建立,將會打破當地農業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單一糧——經種植結構,加重農產品加工產業的結構比例,形成當地的高效技術產業強勢。同時在市場利益的驅動下,圍繞主導產業,在種植業與養殖業之間,形成科學合理的產業關聯和合理的比例結構,實現農業結構的良性循環。為當地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投資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做出基礎性貢獻,為周邊地區的農業結構調整提供示范樣板。
5 財政增收
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建設,不僅可以為園區公司帶來顯著的商業效益,而且也可以為國家和地方政府帶來可觀的財政收入。通過對項目財政稅收的測算,正常年份每年可向國家和地方政府提供財政收入15500萬元,其中流轉稅15000萬元,企業所得稅500萬元,10年財政收入總增加額為150000萬元,其中流轉稅5000萬元,企業所得稅為5000萬元。另外,隨著項目園區產業的提升和擴展,財政稅收將有更大的增長,給國家和地方帶來顯著的經濟貢獻。
6 農業增效與農民增收
農業增效與農民增收是項目園區建設的重中之重,因為產業的發展、科技的應用、科學的管理,最終應體現在當地農業的增效和農民收入的增加上。據統計測算,核心區建成后,可拉動整個農業總產值增加8個百分點,可年均增加農戶收入400元以上,使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增加300—400元,使項目園區人均純收入明顯高于周邊地區。項目區的溝、渠、路及林網建設也將更加完善,同時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將以技術培訓中心為核心,建設網絡化通訊設施,實現項目區與外界信息的雙向交流;通過項目區實施的農業高新科技示范項目,項目區將設施農業和節水灌溉的樣板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