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江蘇省種植業工作要點
發布時間:2019-04-01 |?來源: 江蘇農業網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鞏固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具有特殊意義,做好種植業工作是重要支撐。全省種植業工作要緊緊圍繞中央和省有關決策部署,堅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進一步調整優化生產布局,調減非優勢低效糧食作物面積,發展優勢特色高效產業;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努力提高種植業發展質量,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奠定堅實基礎,助力鄉村振興、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體工作上,重點突出“四個加快”:
一、加快推進綠色生產,實現高質量發展
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將綠色發展理念始終貫穿在種植業各項工作中,建立農藥、化肥減量使用情況監測調度體系,加快推進綠色發展,提升種植業產品質量和競爭力。一是深入推進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組織實施好部級綠色高質高效行動,落實好建設任務,鼓勵大豆、油料主產縣開展示范,有條件的地方開展蠶桑、中藥材等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繼續強化省級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和績效評價,突出優質、綠色、節本、高效,大力推廣優質專用品種和新型生物技術產品,加大綠色高效技術模式創新集成推廣,進一步完善項目立項、落實、檢查、評價、通報等管理機制。二是突出綠色防控示范。進一步轉變病蟲防控方式,推進綠色防控示范區建設“提質擴面”,建設省級綠色防控示范區200個,構建“省有示范區、市有示范方、縣有示范片”的建設新格局。宣傳推介一批綠色防控產品,深入開展生物農藥替代行動,力爭生物物理等非化學防控技術覆蓋率30%以上,綠色防控產品使用面積占比達79%以上。三是大力推進化肥減量增效。開展千村萬戶(場、社)百企化肥減量增效行動,建設一批部省級化肥減量增效示范縣,其中部級縣13個,集成推廣一批有機無機結合、農機農藝融合、速效緩效配合、灌溉施肥耦合的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新機制。鞏固糧食作物、拓展經濟園藝作物,力爭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達90%以上。以果菜茶稻為重點,開展有機肥部分替代化肥行動,做好7個全國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縣續建工作,加強總結和推廣,推進更大范圍實施。因地制宜示范推廣機械深施化肥、種肥同播、水肥一體化、緩控釋肥、稻綠輪作等技術。積極培育精準施肥、機械施肥、統供統施社會化服務組織。確保全省化肥使用總量較2015年下降4個百分點以上。四是扎實開展耕地輪作休耕試點示范。按照“一區兩點三推進”要求,督促指導蘇南地區整體推進,組織實施好部省級耕地輪作休耕2個試點,鼓勵各地自主開展輪作休耕,推進構建輪作休耕政策制度框架,推進建立監測評價機制,推進集成創新休耕技術模式,全年完成輪作休耕面積130萬畝。五是加快推進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強化工作評價,加快建立全省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網絡,建成第一批15-20個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示范縣。開展超薄地膜聯合執法行動,舉辦農膜回收利用與減量替代技術觀摩活動,督促各地按時按標落實,確保全省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達73%左右。
二、加快推進提質增效,打造千億元產業
按照“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總要求,強化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穩定水稻等主要糧食面積,加快糧食種植結構調整步伐,加大輪作休耕力度,調減非優勢區低效糧食作物面積,突出籽粒玉米改鮮食玉米和青貯玉米,積極發展“四青”作物、綠色蔬菜、應時鮮果等高效經濟作物,鼓勵主要糧食作物與大豆、油料、蠶豌豆等養地作物輪作、間套種,擴大大豆等種植面積,合理調整糧經飼結構,全年水稻面積穩定在3200萬畝以上。調減低效糧食作物面積200萬畝左右,推進提質增效,深入實施現代農業提質增效工程,打造優質稻米、綠色蔬菜、現代種業等千億元級產業。一是大力發展優質稻米產業。組織實施《優質稻米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2年)》,以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等重點項目為抓手,高標準建設一批優質稻米產業化示范基地,推進規?;?、專業化、標準化、訂單化種植,切實加快蘇米品牌建設。加快構建系統化的苗情智能監測診斷、物化投入品監督管理等質量可追溯體系,提高生產管理水平,提升稻米質量安全。突出抓好稻田綜合種養試點,提高建設標準、擴大示范規模,提升稻田綜合種養產品質量和效益,繼續開展“味稻小鎮” 、“食味稻園”建設,加大優良食味水稻品種及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推廣力度,組織開展優良食味稻米產品展示展銷活動,提升江蘇稻米市場整體競爭力。二是大力發展綠色蔬菜產業。開展整片區、全縣域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建設,加強“菜籃子”工程蔬菜基地、上海外延蔬菜基地、出口蔬菜基地和園藝作物標準園等生產基地建設,新建100個園藝標準園。實施設施蔬菜凈土工程,針對連作障礙等突出問題,開展土壤改良治理試點,推廣輪作倒茬、深翻深耕、土壤消毒、增施有機肥等技術模式。開展綠色生產關鍵技術模式的研發攻關,集成推廣“蔬菜+N”、“輪、控、改、替、收”全程綠色生產和“兩減+生態循環”技術模式,進一步健全標準化生產體系。實施新一輪設施農業提升行動,改造提升現有生產設施,建設標準化、現代化、智能化園藝生產設施。大力發展蔬菜產地初加工,引導支持生產基地開展分等分級與包裝標識,加快配置田頭預冷設施、整理車間、冷藏庫以及清洗、分級、包裝等設備,構建現代化的冷鏈加工配送體系,推進全產業鏈示范園建設,組織開展“十佳綠色菜園”推介,舉辦第三屆中國·江蘇蔬菜種業博覽會。三是大力發展現代種業產業。加快選育審定符合生產需求的高質綠色新品種,加快特色品種產業化開發利用。開展農作物標準化品種區試站建設,篩選認定一批省級品種區試示范站點。啟動實施種業“1155”工程,推進地方特色種苗繁育推廣試點建設,篩選認定一批優勢種子種苗經營主體和生產基地。推動種子管理由大宗作物種子向主要農作物、經濟作物、蔬菜園藝作物并重,突出抓好地方優勢特色產業品種引進推廣和種苗集中繁供管理。支持種業企業圍繞區域特色產業發展,建立新型經營模式,加強與新型經營主體產供對接,拓展種業產業鏈。持續推進“互聯網+種業”江蘇行動計劃,實施種業品牌優先發展戰略。積極打造蘇種特色品牌。推進種業信息化建設,建立優勢企業、技術、品種信息公開發布機制,提升種業大數據平臺和監管信息應用水平。加強國家花卉種質資源庫建設,建立省級花卉種質資源庫,進行科學鑒定和評價,形成省級花卉種質資源重點保護目錄。合理收集和引進國外新優奇特觀賞植物種質資源。建立現代花卉種苗生產技術體系,采用先進繁育技術加快優良品種培育,大力發展現代花卉種業。四是積極發展優勢特色產業。鞏固發展蠶桑、園藝等傳統優勢特色產業,切實提高種植綜合收益和市場競爭力。加快蠶桑產業布局調整,減少與糧食、蔬菜等生產的交叉,推廣適宜的優良蠶、桑品種,實現區域化、集群化發展。大力推廣省力化養蠶設施和輕簡化桑園管理機械,發展設施蠶業。結合產業富民工作,加強優質蠶繭示范基地建設,著力培育一批經營規模在10-20畝的蠶桑大戶,推進蠶桑適度規模經營。推廣套種套養、桑產品等蠶桑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提升蠶桑生產綜合經濟效益。積極發展設施葡萄、設施草莓等應時鮮果,建設長江枇杷帶,發展江蘇地方特色水果,發展現代生態標準果園,實施老果園更新改造,拓展果園生態觀光功能。進一步加強高抗、優質、特異茶樹新品中引選推廣工作,推進“機器換人”和全產業鏈管理技術改進,加大精深加工新產品開發力度。開展花卉種苗集約化育苗栽培,示范推廣產出高效、品質優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花卉生產模式。
三、加快推進提檔升級,做強產業示范園
切實發揮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在促進鄉村振興中的示范引領作用,重點在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科技創新、提質增效以及帶動農民增收上下功夫、做文章,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一是強化規劃引領。制定出臺推進全省現代農業產業園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今后一段時期園區發展的方向和目標任務,制定具體的推進措施,積極引導各地進一步修改完善園區發展規劃,切實推進園區加快建設、提升水平。二是強化項目扶持。充分發揮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和省重點幫扶縣園區建設扶持資金效用,實行項目化管理,聚焦扶持重點任務、薄弱環節和新興方向,著力提升園區設施裝備水平、公共服務能力和示范帶動效果。三是強化績效評價。充分發揮江蘇省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專家咨詢委員會的作用,提供科技支撐和智力支撐,進一步強化示范園建設水平動態監測和省級獎補資金項目績效評價工作,督促各地園區構建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示范和引領鄉村產業振興。
四、加快推進科學監管,提升管理規范性
突出規范管理、科學管理,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優化管理程序,提升行業管理水平。一是加強農藥管理服務。制定全省農藥管理服務“回頭看”活動方案,重點開展學習培訓、許可規范管理、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試點等,進一步規范農藥市場秩序。加快農藥行業信息化建設,構建全省農藥監管平臺,加快與部平臺對接。加強信用建設,建立農藥生產、經營主體的基礎信用數據庫。規范農藥行政許可,實行政務大廳窗口受理登記材料,進一步規范辦理程序。嚴格執行國家和省有關產業政策,把好生產準入關,扎實抓好生產許可,引導企業轉型升級。有序推進經營許可工作,嚴格按照審批條件,符合一個發放一個,實現農藥經營者全面持證經營。按照產業發展需求和農藥登記新要求,鼓勵和組織企業在水蜜桃、食用菌、中藥材等特色作物上開展生物農藥和小作物登記工作。開展農藥使用指導和培訓,引導農藥使用者科學合理用藥。二是加強種子等市場監管。進一步推動種業簡政放權和規范監管,強化種子管理體系監管服務能力建設。大力實施“縣域種子市場秩序評價”和種子安全監管服務項目,開展打擊侵犯品種權和制售假劣種子行為及 “白皮袋”種子治理專項行動,強化種子生產基地品種真實性巡查抽檢。加大品種權保護力度,推動種子質量認證,建立完善種子種苗質量追溯體系。深入農藥生產企業和經營單位開展監督抽查,落實事中事后監管,實行全程可追溯管理,督促企業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和環保要求。加大對登記肥料質量抽查力度,確保農業用上安全肥、農民用上放心肥。三是做好生物災害控制。全力做好小麥赤霉病、水稻“兩遷”害蟲和稻瘟病等重大病蟲疫情的防控工作。推進自動化監測設備聚點成網,提升監測預警水平。依法開展產地檢疫、調運檢疫和疫情監測調查與處置。大力推進重大病蟲害統防統治,每個縣(市、區)新增培育一個“五有五好”服務組織,深入開展高效植保機械替代行動,確保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在58%以上,重大植物疫情處置率100%。四是積極開展農業環境保護行動。開展農業污染源普查種植業專題調查,推進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建立優先保護、安全利用、嚴格管控區域清單。配合生態環境部門開展全省耕地污染情況詳查,開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治理修復、種植結構調整等工作,推進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控。五是做好南繁南鑒服務。切實做好省內委托及農業部監督抽查的雜交水稻、雜交玉米等種子純度種植鑒定。組織30家以上科研育種單位從事辣椒、西甜瓜、甜糯玉米、豇豆等小而精及特色專用作物南繁加代選育。開展南繁選育技術、種質資源等考察觀摩培訓活動加快南繁選育及全程機械化制種技術的創新應用,加強南繁單位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加快推進優質、綠色、特色新品種選育進程。六是加強農情調度和防災減災。切實強化農情調度體系建設,落實好各級農情調度崗位人員,改善農情調度設施設備,提高數據采集上報的及時性、準確性,建立一般數據分管領導把關、重要數據主要領導把關的審核上報機制。加強災情監測預警,密切與氣象部門溝通會商,針對不同災害性天氣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早制定應對措施。順應天時調整種植結構,發展適應性種植,推進主動避災。根據災害發生情況和作物生育進程,制定防災減災技術方案,落實關鍵技術,推進科學抗災。發生災害后,積極爭取救災資金扶持,并組織專家和農技人員深入抗災一線,指導農民搞好生產恢復,實現有效救災。
來源:廳種植業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