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
發布時間:2018-08-29 |?來源: 北極星環保網
推進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農業發展質量的必然要求,更是積極響應中央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總部署的一項重大任務。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的實施意見》精神,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要求,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綠色發展為引領,以品牌建設為抓手,以質量效益為目標,把增加綠色農產品供應放在突出位置,打造產品綠色、產出高效、產業融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示范區。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穩定為基本路徑。牢固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在優先位置,落實構建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的要求,把綠色發展導向貫穿農業發展全過程。
——堅持以綠色供給、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基本任務。突出保供給、保收入、保生態的協調統一,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構建綠色發展產業鏈價值鏈,提升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變綠色為效益,促進農民增收。
——堅持以制度創新、政策創新、科技創新為基本動力。
構建以資源管控、環境監控和產業準入負面清單為主要內容的農業綠色發展制度體系,綠色循環發展的農業產業體系,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政策支持體系和科技創新推廣體系。
——堅持以企業主體、市場主導、政府監管為基本遵循。既要明確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又要通過市場引導和政府支持,調動廣大農民參與綠色發展的積極性。加大政府支持和執法監管力度。
三、發展目標
通過三年(2018-2020年)努力,本市全面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制度體系,加快形成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綠色農業發展新格局。
資源利用更加節約高效。到2020年,劃定建設8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50萬畝蔬菜生產保護區和12個特色經濟作物優勢區;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4%以上;標準化蔬菜園藝場綠葉菜機械化率達到50%以上。糧食生產功能區內耕地質量等級提升至2.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生產環境更加清潔有序。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全市化肥、化學農藥使用總量分別減少至7.9萬噸和0.32萬噸。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6%以上,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
綠色供給能力明顯提升。到2020年,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品牌農產品占比明顯提升,地產農產品的綠色食品認證率達到20%以上。打造20個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農產品知名品牌。
四、主要任務
(一)優化功能布局,發展綠色產業
1.優化功能與生產力布局。以保障蔬菜有效供給、確保糧食生產功能、做強特色農產品為目標,將糧食生產功能區、蔬菜生產保護區、特色經濟作物優勢區(以下稱“三區”)建成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的生態高效示范基地。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確保相關地塊全部建檔立冊、上圖入庫,實現重要農業信息的精準化管控,確保相關地塊用途穩定。進一步優化作物茬口布局,優化水稻品種結構,擴大早熟優質品種種植面積,到2020年,全市早中熟優質水稻面積40萬畝。落實水產養殖面積24.45萬畝布局規劃,實現集約化生產和智能化管理。全面落實《上海市養殖業布局規劃》(2015-2040年),到2020年,本市域內規劃管控畜禽品種的年出欄量不超過200萬頭標準豬。
2.提升綠色農產品生產能力。根據市民消費習慣和市場需求,選取符合產業化發展特點的水稻新品種,開展示范和推廣;引導地產蔬菜優化品種結構,重點扶持10萬畝以青菜、杭白菜為主的大宗綠葉菜生產基地。提高綠色食品的供應量,在繼續穩定本市“三品”生產總量占全市地產農產品產量70%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綠色食品認證的工作力度,穩步提升綠色食品供給率。積極推廣應用綠色生態防治技術、清潔化生產技術和農業資源循環利用模式,構建多種生態高效養殖模式區域。積極探索循環水養殖模式,確保標準化水產養殖場檢測覆蓋率達100%,檔案漁業覆蓋率達100%,確保地產水產品藥殘檢測合格率達到99%以上。到2020年,全市鞏固建設200家蔬菜標準園、100家經濟作物標準園。
3.打造農產品特色優質品牌。樹立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的整體品牌形象,提高農產品質量和附加值。上海地產優質大米已經形成以松江大米、蛙稻米、北湖、海豐等一批優質大米品牌,將以市場與市民需求為導向,進一步規范稻米產加銷一體化過程,增強優種、優品、優質、優價意識,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本市品牌大米的培育造就新模式,形成一批著名品牌。上海地產蔬菜已經形成以星輝蔬菜、多利農莊、城市超市、金山銀龍、青浦弘陽等一批品牌生產企業,將繼續打造“從田頭到餐桌”的現代蔬菜產業鏈,形成蔬菜種源、標準化種植、初加工、精深加工、連鎖銷售終端等產業鏈,持續保障一批受市民喜愛的蔬菜品種;畜牧業推進建設“愛森”“松林”“祥欣”“明珠湖”等安全優質品牌;水產業推進建設長江口中華絨螯蟹、杭州灣南美白對蝦、淀山湖生態魚等地方區域性品牌。注重提升農業品牌建設軟實力,建立系統的品牌農產品評價體系,嚴格執行準入退出機制,實施動態管理,加強農產品品牌推廣。
(二)保護生態資源,守住美麗田園
1.建立種養環境養護制度。堅持用地與養地相結合,降低耕地利用強度。推進輪作與生態種植,增施有機肥料、秸稈還田、種植綠肥等措施,提高耕地有機質含量和耕作層厚度。加大對中華鱘、江豚等珍稀水生野生動物的保護力度,推進長江口海洋牧場建設;開展養殖池塘底泥的成分監測,創新池塘底泥生態修復技術,保障養殖環境持續生態健康。到2020年,累計推廣使用有機肥66萬噸;增加綠肥種植和冬季深耕曬垡面積,累計達到300萬畝以上;推廣配方肥料440萬畝次,緩釋肥料應用面積30萬畝次;開展設施菜田土壤保育和改良,改良設施菜田土壤6萬畝。
2.推行綠色低碳循環生產方式。加大農業綠色生產技術推廣力度,積極推行種養結合等節肥節藥生態農業模式。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測土配方施肥、強化病蟲害統防統治和全程綠色防控,減少化肥和化學農藥的使用;開展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高效植保機械雙替代行動,建立5個萬畝高效植保示范點;推廣新型水肥一體化等節肥、節藥、節水裝備。繼續完善本市農作物有害生物預警體系建設,提高病蟲害監測水平;大力推進社會化專業化統防統治植保隊伍建設,提高植保防治作業效率。做好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工作,回收率達到100%;到2020年,推進糧食蔬菜作物綠色生產示范點建設,每年建立水稻綠色生產示范基地200個;在蔬菜生產中大力推廣應用蔬菜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鞏固已建成的10萬畝綠色防控示范區。
3.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到2020年,推進蔬菜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完成20個蔬菜基地農業廢棄物資源利用設備的配套;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規劃保留畜禽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三年內新增1-2個秸稈綜合利用示范點,建立長效運行機制;每年放流水生生物總量不少于5000萬尾,促進漁業資源生態平衡,改善長江上海段、黃浦江等重點水域水質生態。
(三)提升農產品質量,滿足市場需求
1.強化質量安全監管。以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市為抓手,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和監督抽查,深入排查風險隱患,提高風險防范、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深入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行動,健全監管制度和模式,創新監管手段,提高監管能力,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行政執法。進一步強化屬地管理責任,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執法等工作經費,落實生產主體責任,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堅守農產品質量安全底線。扎實做好綠色食品企業年檢、產品質量抽查、市場標志監察工作,著力提升綠色食品權威性和公信力。
2.推進綠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培訓一批懂綠色食品生產、認證及監管的專業隊伍,按照國家綠色食品標準,制定一批綠色食品生產技術操作規程,指導生產者按標生產。創建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大力推廣優質安全、生態環保型肥料農藥等投入品,全面推行綠色、生態和環境友好型生產技術。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完善與市場準入相銜接的食用農產品準出制度,加大綠色優質農產品推介力度,提升綠色食品知名度和美譽度。
3.提升綠色食品認證率。按照“以點帶面、基品兼顧、先種后養”的原則,加快推進本市種植業綠色食品認證工作,試點推進水產業、畜牧業綠色食品認證,爭取每年新增中華絨螯蟹、南美白對蝦等主要水產養殖品種綠色食品認證面積1000畝,畜牧類產品綠色食品認證取得突破。推進綠色食品生產資料認定工作。
(四)強化創新驅動,支撐綠色發展
1.完善綠色發展的科創體系。完善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各類創新主體協同攻關機制,加強以綠色農業生產為重點的科技攻關。加快選育具有市場應用價值的突破性動植物新品種(系),為綠色農業發展提供優良品種,形成5個具有一定規模和品牌優勢的種源產業,打造1-2個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種業企業。在農業投入品減量高效利用、有害生物綠色防控、農業廢棄物資源化處理利用、產地環境修復、種養結合等領域盡快取得一批突破性科研成果,建立2-3個主導產業綠色生產技術體系。完善農業綠色科技創新成果評價和轉化機制,探索建立農業技術環境風險評估體系,加快成熟適用綠色技術、綠色品種的示范、推廣和應用。借鑒國際綠色農業發展經驗,加強國際間科技和成果交流合作。
2.健全完善農業生態補貼制度。完善與耕地地力提升和責任落實相掛鉤的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機制。支持病蟲害防治專業服務組織發展,完善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商品有機肥以及高效植保、施肥機械的推廣補貼機制。支農政策優先向劃定的“三區”傾斜,建立與利用量相掛鉤的財政補貼機制,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支持養殖場配套建設治污設施。綜合運用稅收、政策性擔保等激勵政策,加大對綠色農業發展的信貸支持力度,完善農業保險政策,健全農業信貸擔保服務網絡體系。
3
.建立資源環境生態監測預警體系。完善提高部、市級耕地質量監測點,擴大區級配套監測點規模,建立耕地質量調查評價及信息發布制度,建立健全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體系,定期監測農業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充分體現資源稀缺和損耗程度的生產成本核算機制,研究農業生態價值統計方法。加快構建全市統一的農業公共信息化服務平臺,完善農業信息系統體系建設。
4.實施綠色農業人才培養計劃。把節約利用農業資源、保護產地環境、提升生態服務功能等內容納入農業人才培養范疇,加大培養具有綠色發展理念、掌握綠色生產技術技能的農村實用人才。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職業農民隊伍,引導其率先采用清潔生產技術,開展綠色生產。加強綠色農業科技領軍人才隊伍建設,培育一批市級綠色農業產業技術創新團隊。到2020年,培養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6000人,培養新型職業農民2萬名,持專業證書的農業勞動力比重達到70%。
五、保障措施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綠色農業發展納入推進鄉村振興和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內容。建立由市領導牽頭的上海市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推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市農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國土資源局、市財政局等相關部門參加;各區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制定本地區的具體實施方案,明確工作目標,落實工作責任,形成協同工作機制。
(二)建立考核獎懲制度。完善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評價指標,對各區綠色農業發展情況進行評價和考核。開展聯合督查,推動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三)營造全民行動氛圍。利用各種渠道和媒體,以宣傳地產農產品為契機,做好綠色發展理念和環境保護意識的宣傳工作,營造各方重視、條塊結合、合力推進的氛圍,凝心聚力,真抓實干,把行動計劃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及時總結工作過程中涌現的典型經驗和先進事例,并加強宣傳推介。
附件:上海市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具體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