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產業發展資金任務實施方案
發布時間:2018-09-12 |?來源: 安徽省農業委員會
一、支持特色產業發展
(一)實施內容
   開展綠色增長模式攻關、品牌宣傳推介、茶產業技術研究等 工作,進一步提升茶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加強果園信息化 建設和原產地保護、推動綠色生態循環技術應用、標準化生產, 推動我省水果產業,特別是特色水果做精做強。開展國家級、省 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創建工作,實施“一村一品”產業推進行動,助力貧困村脫貧。開展休閑農業示范點(園區)基礎設施建設, 開展從業人員培訓、品牌宣傳推介活動等工作,促進休閑農業園 區設施完善,服務質量提升,使休閑農業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城市居民旅游度假的新去處、傳承農耕文明的新載體。
(二)實施條件
一是老茶園改造、低產茶園改造、社會化服務組織建、機械 化技術推廣、茶葉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品牌宣傳推價及茶產 業新業態發展,對茶產業進行宣傳推介,且影響力大的展會、主 流媒體及新媒體以及有能力開展夏秋茶資源深度利用及終端產 品研發的高校、科研院所。二是產品優質、綠色、高效,且能夠 實現標準化生產,達到統一技術規程、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品牌、統一銷售。三是已認定的省級以上專業示范村(鄉、鎮), 縣食用農產品要通過無公害或有機食品、綠色食品認證,有注冊 商標并有一定的市場知名度的農產品。四是是基礎設施完備,有 較好的服務水平、管理水平,且有較大的社會知名度。
(三)補助對象
省茶葉技術產業技術體系研發中心、省市級茶產業聯合體、
茶樹良種場、國家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及市、縣(市、區)茶葉 技術推廣機構及宣傳媒體。果園連片規模 500 畝以上、產品通過 “三品”認證、有注冊商標的省級以上專業合作社,以及水果產業 聯合體。省級一村一品專業村鎮、32 個貧困縣(區)中愿意發 展一村一品專業村鎮的村鎮。休閑農業原則上為 2017 年度評定 的省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示范點;組織參加 2017 中 國安徽(合肥)農業產業化交易會休閑農業與農耕文化展廳展示 的主體等。
(四)監管措施
各縣農業部門于項目實施結束后,進行自評,并將項目績效 自評報告上報市農委和市財政。市農委和市財政組織有關人員對 各地項目實施情況進行績效評價,出具評價報告報省農委、省財 政廳。
(五)實施區域
1.茶產業。一是重點支持四大茶葉品牌及已經形成地方區 域公用品牌的重點產茶縣(市、區)。二是支持黃山市、六安市、安慶市、宣城市、池州市五個茶葉主產區所轄茶葉主產縣(市、 區),重點支持貧困縣(革命老區)茶產業發展,適當考慮產業 發展快的合肥市(廬江縣)、馬鞍山市(含山縣)等特色品牌茶。 三是支持省直相關部門和市相關部門開展茶葉標準化建設和品 牌宣傳推介。
2.標準果園。一是支持水果面積大、產業基礎好的水果主 產縣。二是支持碭山縣實施“碭山酥梨”原產地保護工作。三是支 持發展水果和新興名特優水果生產的貧困縣。
3.一村一品。一是支持一村一品工作重視程度高、工作力 度大、發展勢頭好的縣(市、區)。二是重點支持貧困縣發展一 村一品。三是支持現代生態農業產業示范縣發展一村一品。
4.休閑農業。一是支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工作重視程度 高、工作力度大、發展勢頭好的縣(市、區)。二是重點支持貧 困縣依托優越自然生態環境、特色明顯的農產品和獨特的民族風 情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三是支持現代生態農業產業示范縣 發展休閑農業。四是開展休閑農業宣傳和培訓。
二、支持糧食生產發展
(一)實施內容
一是支持糧食提質增效工程實施。在 70 個糧食主產市、縣 (市、區)支持建設 300 個示范戶、示范村和示范片,每組示范 點(3 個)輻射帶動 10 萬畝優質專用糧食生產基地建設,全省 累計輻射帶動 1000 萬畝,推廣優質專用高產高效多抗新品種、規?;瘶藴驶瘷C械化的栽培技術,落實節肥、節藥、節水措施, 促進糧食生產提質增效、節本增效和增產增效。二是支持糧食生 產結構調整。支持 58 個市、縣(市、區)因地制宜推廣糧經(飼)
高效集約種植、稻田馬鈴薯高效栽培,發展再生稻生產和高蛋白 大豆,探索適度規模經營條件下穩糧增收新路徑。三是支持糧食 生產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和基礎性服務。針對糧食提質增效生產制 約瓶頸,開展小麥、水稻、玉米、馬鈴薯等作物糧食生產關鍵技 術聯合攻關,砂姜黑土培肥及其栽培技術聯合攻關。開展農作物 苗情信息采集傳輸、動態監測及基礎設施更新維護等。
(二)實施條件
在糧食生產主產區和優勢區,選擇生產基礎好、優勢突出、
特色鮮明、產業帶動能力強的示范戶、示范村和示范片作為項目 區,連片集中打造優質專用糧食生產先行區和糧食結構調整先進 典型。要求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實施主體的,糧食(小麥、水 稻、玉米、大豆)單季連片種植面積不低于 100 畝;實行整村整 鄉推進的項目片區,糧食(小麥、水稻、玉米、大豆)單季種植 面積淮河以北地區不低于 10000 畝,沿淮及以南地區不低于 3000 畝。
(三)實施主體
糧食提質增效和結構調整示范點補助要以種糧大戶、家庭農 場、農民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等規模經營主體為重點扶持對 象。糧食生產關鍵技術聯合攻關通過購買服務確定實施主體后組織實施。小麥、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苗情監測基礎性服務由 項目縣(市、區)農技推廣機構承擔。
(四)實施區域
70 個糧食主產縣支持建設 300 個示范戶、示范村和示范片,
每組示范點(3 個)輻射帶動 10 萬畝優質專用糧食生產基地建 設,其中兩組示范點的項目市、縣(市、區)包括譙城區、蒙城 縣、阜南縣、天長市、肥東縣、渦陽縣、泗縣、懷遠縣、潁上縣、 無為縣、廬江縣、靈璧縣、潁東區、壽縣、定遠縣、埇橋區、固 鎮縣、郎溪縣、貴池區、臨泉縣、太和縣、全椒縣、當涂縣、蕪 湖縣、懷寧縣、桐城市、宿松縣、鳳臺縣、裕安區、濉溪縣等
30 個市、縣(市、區);一組示范點的項目市、縣(市、區)包 括潁泉區、明光市、利辛縣、來安縣、霍山縣、肥西縣、淮北市、 五河縣、長豐縣、碭山縣、淮南市、鳳陽縣、南譙區、舒城縣、 涇縣、宣州區、樅陽縣、望江縣、蕭縣、界首市、潁州區、霍邱 縣、金安區、含山縣、南陵縣、岳西縣、廣德縣、潛山縣、太湖 縣、和縣、蕪湖市、繁昌縣、義安區、休寧縣、巢湖市、金寨縣、 東至縣、石臺縣、青陽縣、黃山區等 40 個市、縣(市、區)。
支持 58 個市、縣(市、區)因地制宜推廣糧經(飼)高效 集約種植、稻田馬鈴薯高效栽培,發展再生稻生產和高蛋白大豆 等糧食生產結構調整,其中建 3 個示范點的項目縣(市、區)包 括蒙城縣、蕪湖縣、桐城市等 3 個項目縣;建 2 個示范點的項目 縣(市、區)包括譙城區、渦陽縣、泗縣、懷遠縣、靈璧縣、埇橋區、貴池區、太和縣、濉溪縣、利辛縣、涇縣、宣州區、蕭縣、 廣德縣、巢湖市、黟縣等 16 個項目縣(市、區);建 1 個示范點 的項目縣(市、區)包括阜南縣、肥東縣、潁上縣、無為縣、廬 江縣、潁東區、壽縣、定遠縣、固鎮縣、郎溪縣、臨泉縣、全椒 縣、當涂縣、懷寧縣、潁泉區、明光市、來安縣、五河縣、長豐 縣、碭山縣、鳳陽縣、南譙區、舒城縣、望江縣、界首市、潁州 區、霍邱縣、金安區、含山縣、南陵縣、潛山縣、太湖縣、和縣、 義安區、休寧縣、東至縣、石臺縣、青陽縣、黃山區等 39 個項 目縣(市、區)。
省本級通過購買服務實施小麥、水稻、玉米、馬鈴薯等作物 糧食生產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和砂姜黑土培肥及其栽培技術聯合 攻關。
(五)實施要求
按照省下達的任務清單和績效目標,確定項目名錄,制定實 施方案,科學合理篩選確定項目實施單位或主體并向社會公示, 明確目標任務、建設地點、實施規模、建設內容、補助標準、承 擔主體和管理措施等,報所屬市農委審核,再由市農委統一匯總 以正式文件報省農委種植業局備案。省本級糧食生產關鍵技術聯 合攻關根據政府購買服務的相關規定,確定實施主體具體實施。
(六)監管措施
一是制訂評價方法。從項目立項是否規范、項目內容是否合 理、項目過程管理是否到位、項目資金使用是否有效、項目任務是否完成、項目實施效果是否明顯等方面制定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二是公開項目政策。將資金使用方向、實施任務、補助標準、政 策要求等,在相關媒體和門戶網站上進行公示,確保公開透明。 三是嚴格資金審計。項目實施結束后,各項目縣農委委托會計師 事務所等第三方機構,全面開展項目審計監督。四是加強績效考 評。建立省市縣聯動機制,通過項目市、縣(市、區)自查、市 級復核、省級抽查等方式實施績效考評,評價結果作為下年度項 目安排和資金分配的重要依據。
三、支持水產產業發展
(一)實施內容
圍繞稻漁綜合種養、池塘健康養殖(低碳循環流水養魚)、
山泉流水養魚和休閑漁業等水產養殖業轉型升級工程建設內容, 每個市、縣(市、區)選擇 1-2 個支持內容實施,嚴禁超過 3 個。
1.支持稻漁綜合種養雙千工程,建立稻漁(蝦蟹等)共生 互利、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實現節水減肥 少用藥、穩糧增收提品質,確保 2018 年發展稻漁綜合種養面積 130 萬畝,同比增長 45%。
2.支持發展規模池塘“四良”(良水、良種、良法、良制) 養殖、池塘低碳高效循環流水養魚、山泉流水養魚和生態休閑漁 業等漁業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模式,支持水產品冷鏈物流與養殖、 加工、休閑觀光融合發展,確保 2018 年建成示范點 20 個,實現水產品產能穩定。
3.支持開展漁業行政綜合執法和平安漁業建設,保障生態 漁業發展空間,確保 2018 年不發生重大水產品質量安全責任事 故和重大漁業安全生產責任事故。
(二)實施條件
主要用于漁業大市、縣(市、區)重點扶貧縣的水產養殖業 轉型升級工程,示范推動漁業實現健康綠色發展。資金使用必須 符合本區域漁業發展規劃,重點扶持具有良好誠信記錄,具備可 持續生產能力的漁業新型經營主體,優先向帶動貧困戶就業或發 展水產業成效突出的新型漁業經營主體傾斜。以往年度已經獲得 中央、省級財政資金支持,但尚未通過驗收的項目單位,不得申 請本年度資金。
(三)實施主體
1.實施主體。優先扶持承擔水產養殖業轉型升級工程建設 任務的各級水產機構及養殖大戶、家庭漁場、龍頭企業、漁業合 作社、漁業產業聯合體等新型漁業經營主體。
2.資金投向。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購置,包括稻 田開溝、防逃網,塘口清淤、護坡,物聯網信息系統等設施建設 和投餌、增氧、溫控、水處理、檢測檢驗、在線監控等設備購置。
(四)實施區域
本項目實施內容不得與其他項目重合或相近,重點推進《安 徽省“十三五”漁業發展規劃》確定的“兩帶三區”(沿江現代高效漁業產業帶、沿淮特色優質漁業產業帶、環巢湖生態漁業產業化 先行區、皖南皖西生態漁業養護區和城郊休閑觀光漁業示范區) 的水產養殖業轉型升級。
(五)實施要求
市級安排使用項目資金時,要給予重點扶貧縣、行蓄洪區等 扶貧地區傾斜支持,資金額度不得低于上一年度水平??h級確定 實施主體時,優先扶持貧困鄉村及貧困戶。
(六)監管措施
各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在方案制定、競爭立項、資金安排、
項目實施、驗收自評等領域,必須通過門戶網站等媒體及時公開, 廣泛接受社會監督。
四、支持畜牧業發展
(一)實施內容
1.種公豬站建設。扶持種公豬站基礎設施改造,促進種公 豬站規范建設。補助要求:存欄可采精種公豬 50 頭以上,取得 《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的種公豬站。補助范圍:長豐縣、肥 東縣、利辛縣、譙城區、蕭縣、埇橋區、懷遠縣、臨泉縣、太和 縣、潁上縣、鳳臺縣、定遠縣、鳳陽縣、霍邱縣、裕安區、太湖 縣、望江縣各選擇 1 家種公豬站給予扶持建設。
2.開展聯合育種、種豬生產性能遺傳評估。遴選 5 家原種 豬場建立省級生豬核心育種場聯合體,推進聯合體開展聯合育種, 發布全省種豬生產性能遺傳評估報告 4 次,促進種豬育種企業開展場內測定,為全省生豬發展提供優質種質資源。
(二)實施條件
一是按照“存欄可采精種公豬 50 頭以上,取得《種畜禽生產 經營許可證》的種公豬站標準”,根據各市 2016-2017 年平均生 豬年出欄量核算,達到出欄 100-200 萬頭/年生產能力的市,安 排 1 個種公豬站建設項目;達到年出欄 200-450 萬頭/年生產能 力的市,安排 2 個種公豬站建設項目;達到年出欄 450 萬頭以上 /年生產能力的市,安排 3 個種公豬站建設項目。去年安排扶持 的種公豬站,今年不再安排。二是在全省選擇有省級發證的《種 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原種豬場開展聯合育種,在我省選擇滿足 以下條件的機構:畜牧獸醫領域的省級以上綜合性、公益性研究 機構,豬遺傳育種學科是其傳統優勢學科。團隊力量強,成員 6 人以上,其中博士 3 人以上;具備種豬生產性能遺傳評估軟件, 能獨立、科學、公正完成種豬生產性能遺傳評估工作,出具遺傳 評估報告,曾獲豬新品種證書及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以上;擅長最 新的豬基因組選擇育種技術。提供種豬生產性能遺傳評估技術服 務為種豬育種企業提供遺傳數據。
(三)實施主體
種公豬站建設由存欄可采精種公豬 50 頭以上,取得《種畜 禽生產經營許可證》的種公豬站實施;發布全省生豬遺傳評估報 告,遴選省級生豬核心育種場由省農委通過購買技術服務的方式 實施。(四)實施區域
種公豬站建設在所在地市、縣(市、區)實施;在我省種豬 育種企業開展聯合體開展聯合育種、種豬生產性能遺傳評估技術 服務。
(五)實施要求
各地要根據任務清單和績效目標,結合本地實際,細化目標 任務,制定資金使用方案,明確經費使用和發放程序,細化補助 標準,建立完善考核辦法,適時組織開展績效評價和第三方評估, 加快建立以結果為導向的激勵約束機制。
(六)監管措施
項目實施后要達到《安徽省種公豬站建設規范(試行)》(皖 農牧〔2011〕176 號)要求,項目實施、管理規范。項目實施結 束后,項目實施單位形成自評報告報市農業主管部門審核。省農 委組織實地抽查、核查,或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績效考評,形成 項目考評報告。
五、支持省級蔬菜標準園創建
(一)實施內容
支持省級蔬菜標準園創建,資金投向:一是推進綠色化發展。
建設水肥一體化、現代植保等配套設施,推廣殺蟲燈、誘蟲色板 等生態物化技術,開展菜園連作障礙及鹽漬化綜合治理。二是實 行商品化處理。建設商品化處理場地,配套田頭預冷、分級包裝、 貯運保鮮等設施。三是開展精準化管理。推廣應用設施環境調控及物聯網設備,促進蔬菜園區生產智能化、數據化和網絡化。四 是建立產地準出制度。完善投入品管理、檔案記錄、產品檢測、 基地準出、質量可追溯等制度,配備蔬菜產品快速檢測設備,確 保產品質量。五是發展生態循環模式。推廣畜-沼-菜、秸稈基 料化生產食用菌等生態循環模式。每個蔬菜標準園創建單位可選 擇 2-3 項實施。
(二)實施條件
園區蔬菜產品需有通過“三品一標”其中之一認證登記,有工 商管理部門登記注冊的商標,產品質量達到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園區要求集中連片,水、電、路、溝渠等基礎設施完善配套。其 中,設施蔬菜標準園要求設施面積 150 畝以上,露地蔬菜標準園 要求面積 800 畝以上(重點安排設施蔬菜標準園)。
(三)實施主體
實施主體為蔬菜種植大戶、示范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蔬 菜生產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
(四)實施區域
支持肥東縣、廬江縣、巢湖市、懷寧縣、濉溪縣、固鎮縣、
無為縣、和縣、含山縣、宣州區、樅陽縣、貴池區、歙縣、休寧 縣、譙城區、渦陽縣、埇橋區、定遠縣、裕安區、金安區、壽縣 等 21 個縣(市、區)各創建 2 個省級蔬菜標準園,支持蒙城縣、
利辛縣、碭山縣、蕭縣、靈璧縣、泗縣、懷遠縣、界首市、臨泉 縣、太和縣、阜南縣、潁上縣、潁州區、潁東區、潁泉區、霍邱縣、舒城縣、金寨縣、葉集區、石臺縣、潛山縣、太湖縣、宿松 縣、望江縣、岳西縣等 25 個縣(市、區)各創建 1 個省級蔬菜 標準園。
(五)實施要求
項目縣結合生產實際和任務要求,制定項目申報、審定辦法 和實施方案,組織項目申報實施,將資金以項目形式分配落實, 重點向貧困地區傾斜。蔬菜標準園創建后要達到以下標準要求。 一是園區建設。園內面積達到建設要求,水、電、路設施配套, 澇能排、旱能灌、主干道硬化。功能區布局合理,建設有專門的 商品化處理場地。二是栽培技術。推廣標準化綠色生態技術模式, 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開展病蟲害綠色防控。三是生產管理。 開展設施蔬菜物聯網技術示范,構建質量安全管理制度,產品通 過“三品一標”其中之一認證登記,擁有注冊商標。四是質量效益。
產品質量達到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產量和效益比非示范園區平均 增加 10%以上、農藥用量減少 20%以上。
(六)監管措施
資金使用符合省級農業財政項目資金管理相關規定和省級 下達任務要求。建立省市縣聯動機制,對照省級業務部門制定的 蔬菜標準園創建考核評價指標,通過項目縣(市、區)自查、市 級復核、省級抽查等方式實施績效考評,績效評價結果作為下年 度資金安排的依據之一。六、支持現代農作物種子發展
(一)實施內容
2018 年開展新品種試驗、抗性鑒定(含三年一致性種植鑒 定,下同)、DNA 檢測、轉基因檢測和 DNA 指紋鑒定,為品種 審定提供科學依據;開展新品種展示示范,加快優良農作物品種 推廣步伐,安排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棉花作物和瓜菜等經 濟作物省級新品種集中展示示范,重點支持近 3 年通過國家或省 級審定的新品種展示示范,召開現場觀摩會,推介適應本地種植 的優良新品種;開展春秋季種子市場監督抽查,規范種子市場經 營秩序,確保農業生產用種安全。
1.新品種試驗。一是新品種試驗及抗性鑒定、DNA 指紋檢 測、轉基因檢測。為加快育種成果的推廣應用,根據《種子法》 及配套法規規定,省級品種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由省級種子管理 機構組織實施,區域試驗應當對品種豐產性、穩產性、適應性、 抗逆性等進行鑒定,并進行品質分析、DNA 指紋檢測、轉基因 檢測等。2018 年開展水稻、玉米、小麥、大豆、棉花新品種區 域試驗 293 組、參試品種 585 個、生產試驗 275 組、參試品種 109 個,試驗點次 628 個;開展 446 份樣品種子的抗性鑒定和轉 基因檢測工作,開展 136 份種子樣品三年一致性種植鑒定和部分 品種 DNA 指紋鑒定工作,購置試驗小區播種收割機械 4 套。支 持重點扶貧縣金寨縣抗性鑒定工作,金寨縣承擔農作物 178 個新 品種抗性鑒定和抗性基地建設,抗性基地新增 100 畝用地流轉、田間道路建設、土地適度平整引水圍堰及渠道建設。安徽農業大 學承擔小麥抗性鑒定品種 90 個、玉米抗性鑒定品種 140 個、小 麥種植鑒定品種 20 個。安徽省農科院承擔省農作物新品種區試
31 組、生試 22 組,小麥三年一致性種植鑒定品種 20 個,轉基因 檢測 446 個樣品,DNA 指紋鑒定若干樣品。二是新品種展示示 范。在全省 16 市、縣(市、區)組織開展 20 個主要農作物新品 種展示示范和品種推介工作,每個展示示范片展示示范品種不少 于 23 個,展示示范面積不少于 36 畝。重點支持近 3 年通過國家 或省級審定的新品種展示示范,召開現場觀摩會,推介適應本地 種植的優良新品種。
2.種子監管。開展種子市場打假質量監督抽查。加強種子 市場監管,保障農業生產用種安全,有效打擊侵犯品種權和制售 假冒偽劣種子行為,組織全省種子檢驗機構(通過認證)開展冬 季種子企業督查和春、秋季市場種子質量抽查。冬季種子企業督 查抽取種子樣品 60 份,進行凈度、發芽率、水分檢測,春、秋 季市場種子質量抽查抽取 1200 份種子樣品,進行凈度、發芽率、 水分檢測和純度鑒定工作。
3.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在蕭縣建立辣椒品種種質資 源圃、原種圃,以及種子加工、質檢及信息設備配置。
(二)實施條件
新品種試驗及鑒定、檢測實施主體為 73 個省品種試驗單位 及 6 個品種鑒定測試單位,主要為安徽省農科院、安徽農業大學、市縣農科所、國有農場等種子科研單位和育種企業,一直在從事 育種、試驗、品種檢測工作,具有品種試驗和品種測試的技術條 件和工作條件。品種展示示范和市場監管任務實施單位為市、縣 (區、市)種子管理機構,均為農業行政部門二級機構,為全額 (或參公)事業單位,有機構、有編制、有人員,有項目實施必 須的技術力量,可滿足項目實施要求。
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由蕭縣種子管理站組織實施,蕭縣 為農業部認定的第一批蔬菜良繁基地。
(三)實施主體
新品種試驗及鑒定、檢測補助對象為 73 個省品種試驗單位 及 6 個品種鑒定測試單位,4 個承試單位購置試驗小區播種收割 機械;品種展示示范補助對象為承擔項目任務的市、縣級種子管 理機構,市場監管任務補助對象為通過認證的 29 家種子檢驗機 構,其中六安市冬季品種純度種植鑒定由安徽喜多收種業科技有 限公司承擔。
(四)實施區域
1.新品種試驗。一是新品種試驗和抗性鑒定、DNA 檢測及 轉基因檢測。新品種試驗在 73 個承擔試驗任務的單位所在地實 施??剐澡b定和 DNA 檢測及轉基因檢測在金寨縣、安徽農業大 學、省農科院、宿州市農科院、太和八里店農技站、桐城市農科 所實施。4 個承試單位購置試驗小區播種收割機械。二是新品種 展示示范。由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淮南市、滁州市、馬鞍山市、蕪湖市、宣城市、池州市、安慶市、黃山市 12 市及廬江縣、泗縣、潁上縣、霍邱縣、樅陽縣、舒城縣和潁東區 實施。
2.種子監管。種子打假質量監督抽查及純度鑒定由淮北市、 宿州市、阜陽市、淮南市、滁州市、六安市、宣城市、池州市、 安慶市、黃山市和碭山、蕭縣、靈璧縣、埇橋區、蒙城縣、潁上 縣、懷遠縣、霍邱縣、舒城縣、無為縣、寧國市、廣德縣、太湖 縣、貴池縣、望江縣、桐城市、懷寧縣、東至縣、南譙區種子管 理站共 29 家種子管理機構及安徽喜多收種業科技有限公司承擔。
3.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蕭縣。
(五)實施要求
新品種試驗嚴格按照各作物品種試驗方案及種植鑒定及各 項測試操作規程執行,并報送試驗和鑒定報告。
新品種展示示范要求展示的示范品種為近三年通過省或國 家審定、且適宜種植區域含本轄區的品種;每個展示示范區安排 展示品種不少于 20 個,示范品種不少于 3 個;展示示范要安排 在交通便利、排灌方便、肥力均勻、集中連片的田塊;每個展示 品種種植面積不少于 0.3 畝,每個示范品種種植面積不少于 10 畝,及時召開現場觀摩會,推介適合本區域農作物品種,及時總 結展示示范工作并報送展示示范工作報告。
市場監管抽查任務單位為通過認證的種子檢驗機構,承擔單 位應保質保量按時完成所承擔的抽樣檢驗任務,并按規定出具并上報檢驗報告。
(六)監管措施
一是事前準備。省種子管理總站印發農作物品種試驗方案和 新品種展示示范實施方案。二是過程監控。任務落實過程中,省 種子管理總站組織有關專家對各項工作開展情況進行督查,發現 問題及時糾正。三是事后評價。任務完成后,任務承擔單位必須 提供任務完成情況的有關證明材料并進行自我評價,自評報告包 括任務落實情況、取得的成效、存在問題。省農委根據各市縣自 評情況進行隨機抽查,各單位對提供的自評報告內容和數據的真 實性負責,績效評價結果與下一年度項目任務安排、資金分配掛 鉤。
七、支持畜禽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
(一)實施內容
依法開展重點保護,鼓勵采取政產學研推結合方式,推動畜 禽種業創新,開展畜禽遺傳資源開發利用。
1.畜禽遺傳資源保護。收集、搶救瀕危畜禽遺傳資源個體, 組建和擴大保種核心群,實施定點有效保護;改擴建畜禽圈舍等 基礎設施,改善保種條件,提高保種能力;開展種質鑒定、性能 測定和品種登記,做好保種繁育、提純復壯、選育提高;制定完 善品種標準和保種方案,建立健全飼養、繁育、測定等技術規程 和質量管理制度;加強資源物聯網平臺基礎設施建設,布局動態 監測點。2.科技創新與開發利用。對種質特性明顯、獨特,具有重 大科技創新價值的品種,進行科學研究和開發利用;產學研結合, 轉化資源領域自主科技成果;培育國家級新品種(配套系);資 源產品進超市、開設連鎖門店,申報省、市級龍頭企業,申請“三 品”認證、地理標志等。
(二)實施條件
承擔項目的保種場(區、庫),一般應具有市級以上《種畜 禽生產經營許可證》,部分新發現的瀕危資源、國家或省級新品 種(配套系)除外。需具備保種所需的基礎設施、技術力量、儀 器設備,種群系譜檔案清楚,有明確的保種目標、選育方案和管 理制度,能完成項目下達的保種任務和開發利用目標。
(三)實施主體
下達到縣資金僅限用于 2017 年省農委公告新確定的第二批 省級保種場、保護區和基因庫的扶持;少部分安排到市級的資金, 主要用于資源調查、監測以及支持培育省級保種場,兼顧其他瀕 危資源。同時,重點考慮黑毛和牛保護,支持國家級種公牛站建 設;安排對生態農業產業聯系縣的支持;省本級資金,一部分用 于保種場(區、庫)管理和技術培訓、全省畜禽資源動態監測體 系建設運行和各畜種遺傳距離測定、品種登記、瀕危資源搶救性 保護等;一部分用于購買省級基因庫建設、省級重點實驗室運行 技術服務及全省資源動態監測和評估等技術服務。(四)實施區域
省農委公布的第一、二批省級保種場、保護區和基因庫所在 市、縣(市、區)。
(五)實施要求
畜禽遺傳資源保護的資源,必須在三大名錄內:2014 年農 業部公布的《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2016 年省農委發 布的省級保護名錄,2011 年版《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部分新 發現的瀕危資源、國家或省級新品種(配套系)除外。
承擔項目的保種場(區、庫),一般應具有市級以上《種畜 禽生產經營許可證》,部分新發現的瀕危資源、國家或省級新品 種(配套系)除外。需具備保種所需的基礎設施、技術力量、儀 器設備,種群系譜檔案清楚,有明確的保種目標、選育方案和管 理制度,能完成項目下達的保種任務和開發利用目標。
(六)監管措施
加強項目評價。一是是否符合種用要求。項目實施后新增的 基礎母畜、公畜是否符合種用標準,種群數量和三代無血緣關系 的家系數,是否達到《安徽省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保護區和基因 庫管理暫行辦法》(皖農牧〔2015〕2 號)規定要求;二是是否 達到保種場要求。項目實施后建設單位的基礎設施及技術條件, 是否達到保種場、保護區和基因庫建設標準和要求。三是是否提 升保種技術。指保種技術指標提高情況,包括保種方案的完善和 落實、技術人員的配備等。八、支持農機產業發展
(一)實施內容
1.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創建。一是建立主要農作 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片,因地制宜地開展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 機械化試驗示范,引導帶動全縣耕整地、種植、植保、收獲、烘 干、秸稈處理等主要環節機械化水平明顯提高。二是開展山區特 色農業關鍵環節機械化技術試驗示范。
2.平安農機創建。在全省開展“平安農機”示范市、縣(區、 市)、鄉鎮、村和戶(農機服務組織)創建活動。促進農機安全 監管水平進一步提高。
3.開展綜合性農事服務中心(農機大院)建設。支持綜合 性農事服務中心機庫棚、維修車間、烘干庫棚、展示展銷功能區 等固定設施建設以及信息化管理、教育培訓等建設。
4.設施農業裝備與技術示范。創建設施農業機械化生產示 范片,組織推廣觀摩、技術交流培訓,宣傳推廣先進適用的設施 農業裝備和實用技術等。
5.開展農機化發展基礎建設。支持省機局屬屬事業單位的 基礎設施建設、教學培訓、現場演示會、技術調研等農機化發展 方面的資金投入。
(二)實施條件
我省土地經營逐步形成規?;?,農機服務能力日益增強,農 機化發展已經具備了良好的經濟技術條件,隨著關鍵機具和技術的突破,使先進適用的農機化技術大面積推廣普及成為可能。
1.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創建。優先安排農機化發 展基礎好、當地政府對農機化工作重視,農機化管理和推廣機構 健全,有一定數量的規模種植戶和較強全程機械化作業能力的農 機服務組織。
2.設施農業裝備與技術示范。根據近年來我省設施農業項 目建設情況,計劃在全省安排 12 個設施農業裝備與技術項目示 范縣(市、區),示范、引導我省設施農業發展。
3.平安農機創建。優先安排農機安全生產工作和農機服務組 織發展基礎好,當地政府對農機化工作重視,農機化管理機構健 全,有一定數量和較高質量農機合作社的縣區和農機服務組織。
(三)實施主體
實施主體為各項目市、縣(市、區)農機部門。一是農作物 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市、區)25 個,具體包括主要農作物生產 機械化項目 10 個、秸稈機械化還田項目 10 個、山區機械化 5 個。 二是設施農業裝備與技術示范縣(市、區)12 個。三是平安農 機創建示范縣(市、區)12 個,綜合性全程農事服務中心 140 個,其中:大型 40 個、中型 60 個、小型 40 個。
(四)實施區域
25 個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市、區);12 個設施農 業裝備與技術示范縣(市、區);12 個平安農機創建示范縣(市、 區);140 個綜合性全程農事服務中心,其中:大型 40 個、中型60 個,小型 40 個。
(五)實施要求
各項目市(縣、區)編制項目實施方案,細化經費使用方向,
明確關鍵技術路線及相關要求,經費預算同預期成效相匹配;制 定具體的管理制度和實施措施,嚴格按照申報用途使用資金,確 保??顚S?;加強過程管理,確保按照項目實施要求,按時按質 按量完成項目目標任務。
(六)監管措施
1.落實責任,加快進度。項目實施過程中要明確項目單位、
主要建設內容、項目投資、完成期限、項目實施責任人、監督電 話等相關內容,按照項目實施的時間節點抓好項目落實,按期完 成項目建設。
2.規范管理,加強監督。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要規范項目管 理,強化項目監督。年度任務完成后,各地要按照有關要求,及 時組織項目驗收。各項目單位必須嚴格按照經省批復的項目實施 方案及有關管理要求,認真實施項目,不得擅自變更建設地點、 建設內容、建設規模、建設標準。省里原則上不接受項目的變更。 各項目實施單位引入社會中介機構開展項目審計。
3.嚴格考評,提升效率。各地要高度重視,切實加強省級 設施農業項目績效目標管理。各項目單位要認真對照項目實施方 案明確的績效目標實施項目,確保完成項目績效目標值。同時, 各地要認真開展項目自評價工作,及時上報自評價數據和資料。
?
在線咨詢
日韩特黄无码视频免费,韩国福利视频网站,天天视频黄网站免,国产精品美女流白浆a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