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農業綜合開發“十三五”規劃
發布時間:2018-10-23 |?來源: 網絡
第一章  “十二五”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回顧
 “十二五”期間,全省農業綜合開發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緊緊圍繞“項目建設好、資金使用好、隊伍打造好”的總體要求,大力弘揚“開拓、開創、開放”的新時期江蘇農開人精神,著力塑造“勤奮、務實、清廉”的新形象,大膽探索、銳意創新,科學謀劃、精細管理,全面完成了農業綜合開發目標任務,取得了比較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一、全省農業綜合開發任務完成情況
“十二五”期間,全省農業綜合開發總投資223.2億元,其中財政投資164.1億元,分別比“十一五”期間增加76.2億元和84.1億元,增長51.8%和105.1%。改善農田基礎設施1307.5萬畝,比“十一五”期間增加126.5萬畝,增長10.7%。
(一)國家農業綜合開發任務完成情況
“十二五”期間,全省完成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總投資163.7億元,其中財政資金128.9億元。建設高標準農田569.6萬畝、改造中低產田360.1萬畝、生態綜合治理21.7萬畝、現代農業園區4.4萬畝;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1587個。
(二)省級農業綜合開發任務完成情況
“十二五”期間,省級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投入財政資金35.2億元,改善農田基礎設施351.8萬畝。其中,丘陵山區開發120.2萬畝,黃河故道開發99.2萬畝,沿海灘涂墾區配套63.0萬畝,高沙土開發42.1萬畝,采煤塌陷地治理23.5萬畝,六大片區開發3.8萬畝。
二、農業綜合開發成效
“十二五”期間,全省農業綜合開發以建設高標準農田為重點,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全省糧食持續增產、農民連續增收及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一)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顯著提升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十二五”期間,全省農業綜合開發始終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要任務,采取水利、農業、林業和科技等綜合配套措施,建成了一批灌排設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間道路暢通、農田林網健全、生產方式先進、產出效益較高的高標準農田和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生產基地。“十二五”期間,全省建設高標準農田569.6萬畝,新增灌溉面積250萬畝,改善灌溉面積500萬畝,新增除澇面積150萬畝,改善除澇面積400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400萬畝。農業綜合開發改善了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增強了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二)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力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
圍繞區域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優先扶持具有明顯競爭優勢和輻射帶動作用的產業化經營項目,提升農業標準化、規?;?、專業化水平,推進全省農業提檔升級和現代農業發展。“十二五”期間,投入財政資金18.8億元,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1587個,其中扶持了1004個龍頭企業、58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財政資金扶持,壯大一批帶動能力強、與農民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一批運作規范、組織帶動力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了一批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市場競爭力強的優勢特色產業。
(三)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明顯帶動了農民增收
農業綜合開發始終以帶動農民增收為目標。土地治理項目通過改善生產條件,改良土壤,引進良種,推廣新技術、新工藝等措施,提高種植效益,提高農民收入。產業化經營項目堅持把帶動多少基地、收購加工多少農產品、安排多少農民就業掛起鉤來,與農民建立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十二五”期間,徐州市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帶動農戶32.65萬戶,轉移農村勞動力13.06萬人,受益農戶新增純收入總額達3.96億元。
(四)保護生態環境,有效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全省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注重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著力加強農田林網建設,因地制宜栽植防護林,項目區農田林網得到完善,土壤理化性狀得以改善,保水、保肥、通氣能力明顯增強,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通過推廣良種良法、節水灌溉,減少了農業生產投入品的使用,化學農藥使用量明顯降低,土壤有機質含量不斷增加,農田生態環境有效改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明顯提高,有效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主要經驗與做法
(一)堅持規劃引領,統籌全面發展
根據各地資源稟賦和區域產業特色,先后編制了《江蘇省農業綜合開發“十二五”規劃》、《江蘇省農業綜合開發“四沿”工程三年行動計劃(2013-2015年)》、《江蘇省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規劃(2013-2020年)》等,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農業綜合開發目標任務,堅持規模發展、高效帶動、統籌安排,將農業綜合開發規劃與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相結合,將農業綜合開發工程與產業發展需求相結合,將扶持農業龍頭企業與建設農業生產基地相結合,科學確定建設的重點區域、重點項目和時序安排,明確資金的重點投向,優先改造開發潛力大、配套能力強、農民積極性高的地區。
(二)明確職權責任,推行“三權分離”
針對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計劃分配權、執行權、監督權過于集中的原有體制,經過充分的調研和論證,在全國農開系統率先實施了“三權分離”重大改革,構建規范高效的權力內控機制、公開透明的權力運行機制和嚴密有效的權力監督機制。省局調整了內部處室設置和職責劃分,從決策、執行、監督三個環節對項目管理中的各項職權進行科學分解,市、縣局也結合本地實際,合理配置處室結構。實行“三權分離”后,由于逐步建立起權力內控機制,進一步規范了項目的建設與管理,堵塞了體制上的管理漏洞,用制度的手段來有效控制和杜絕“人情項目”、“關系工程”,使項目的計劃管理更加科學、項目實施更加專業、項目監督更加有效。
(三)創新管理機制,實行全過程監管
按照“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的管理原則,健全和完善監管責任機制、運行管控機制和績效問責機制,加強對項目從申報、立項、實施到竣工的全過程監管。全面推行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項目公示制和財政資金縣級報賬制,規范項目工程管理和資金管理。各地根據工作實際,積極探索適合本地的管理機制和辦法,涌現了一批創新管理的典型。如徐州市全面推行項目鎮設立工程建設指揮部,鹽城市推行全程質量管理、全面質量管理、全員質量管理“三全”的管理模式和項目工程監督、開發隊伍監察、建設資金監管“三監”工作機制等,灌云縣推行小型水利工程管護機制改革,泰興市實行市鄉村三級監督制約機制,取得了比較好的監管效果。
(四)強化政府引導,帶動多元投入
農業綜合開發堅持“政府引導,多元投入”,積極爭取國家財政資金,保障地方財政配套投入,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積極利用現有的開發成果及開發政策,以現有的農田基礎設施、新項目扶持、新老項目對接等多種形式,打造招商平臺,吸引信貸資金、民間資本、工商資本以及外商資本投資農業開發,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農業開發投入格局。據初步統計,“十二五”期間全省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合同利用“三資”1022億元,實際利用“三資”770億元,實際利用“三資”額是同期財政投資的4.7倍。
第二章  農業開發基礎和面臨的形勢
一、農業資源現狀
(一)土地資源
據江蘇省第二次土地調查結果,全省國土面積10.72萬km,占全國的1.11%,人均面積在全國各省區中最少。全省農用地面積655.58萬公頃,其中耕地462.17萬公頃。江蘇人多地少,土地負載率,產出率較高,人均土地面積、耕地面積均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土地資源以平原為主,資源自然屬性好,全省平原大都土層深厚,肥力中上,適合于耕地作業發展。土地利用充分,開發利用率較高,后備資源不足,耕地后備資源主要是沿海灘涂,有部分丘陵山體和內陸灘地尚未開發利用。
(二)水資源
江蘇地處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和南北氣候過渡帶,河湖眾多,水系復雜,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系特點,給江蘇帶來豐富的水資源優勢。水域面積占全省面積16.8%,列入省湖泊保護名錄的重要湖泊137個,太湖、洪澤湖面積居全國五大淡水湖第三、四位。列入省骨干河道名錄的重要河道727條,長江橫穿東西425km,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718km。全省水資源總量283.5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202.3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97.2億立方米,入省境水量(不含長江干流)203.3億立方米,出省境水量(不含長江干流)172.4億立方米,長江干流年徑流量(大通站)7787億立方米。
(三)氣候資源
江蘇省位于亞洲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屬東亞季風氣候區,處在亞熱帶和暖溫帶的氣候過渡地帶。地勢平坦,一般以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一線為界,以北地區屬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以南地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江蘇東臨黃海,地處長江、淮河下游,海洋對江蘇的氣候有著顯著的影響。在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以及江蘇特定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的綜合影響下,氣候呈現四季分明、季風顯著、冬冷夏熱、春溫多變、秋高氣爽、雨熱同季、雨量充沛、降水集中、梅雨顯著、光熱充沛、氣象災害多發等特點。全省年降水量為715~1280mm,江淮中部到洪澤湖以北地區降水量少于1000mm,以南地區降水量在1000mm以上,降水分布是南部多于北部,沿海多于內陸。與同緯度地區相比,我省雨水充沛,年際變化小,年降水變率在12%~24%之間。夏季6月和7月間,受東亞季風的影響,淮河以南地區進入梅雨期,梅雨期降水量常年平均值大部地區在250mm左右,一般在江淮梅雨開始之后的一周左右,我省淮北地區進入“淮北雨季”,此時往往是我省暴雨頻發,強降水集中的時段。
(四)生物資源
江蘇省野生動物資源為數較少,鳥類主要是野雞、野鴨,沿海有丹頂鶴、白鶴、天鵝等珍稀飛禽,沿海地區還建有世界上第一個野生麋鹿保護區。植物資源非常豐富,約有850多種,尚有可利用和開發前途的野生植物資源600多種。全省漁業資源豐富。沿海有呂四、海州灣、長江口、大沙等四大漁場,盛產黃魚、帶魚、鯧魚、蝦類、蟹類及貝藻類等水產品。內陸水面有4000多萬畝,養殖面積1140萬畝,河蟹、蝦類、河豚等養殖聞名全國。被稱為“長江三鮮”的鰣魚、刀魚、 河豚和“太湖三白”的白魚、銀魚、白蝦,都是水中珍品。
二、開發利用情況
目前,全省農用地面積9834萬畝,耕地面積6886萬畝。截止2015年底,全省農業綜合開發建成高標準農田3600多萬畝,約占全省耕地面積的52.75%。全省丘陵山區項目資源總量1577萬畝,已開發利用282.8萬畝,“十二五”開發利用117萬畝,分別占資源總量的17.9%和7.4%;全省黃河故道項目資源總量744.6萬畝,已開發利用197.4萬畝,“十二五”開發利用92.6萬畝,分別占總量的26.5%和12.4%;全省高沙土項目資源總量321.7萬畝,已開發利用200.3萬畝,“十二五”開發利用42.1萬畝,分別占總量的62.3%和13.1%;全省采煤塌陷地治理項目資源總量88.9萬畝,已開發利用48.8萬畝,“十二五”開發利用23.5萬畝,分別占總量的54.9%和26.4%;全省沿海灘涂治理項目資源總量569.5萬畝,已開發利用94.1萬畝,“十二五”開發利用59.3萬畝,分別占總量的16.5%和10.4%。
三、發展機遇及面臨挑戰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轉變發展方式和深化改革的攻堅時期、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促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時期。黨和國家的重視,農村改革的深入推進,體制機制的創新為農業綜合開發帶來了寶貴的發展機遇期,但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一)發展機遇
1.全黨全社會重視農業發展,為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提供了堅強的保證
中央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至2015年已連續12年出臺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不斷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不斷加大支持和引導,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按照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的總要求,全面開展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統籌實施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推進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建設和龍頭企業轉型升級”。全社會關注現代農業建設的氛圍更加濃厚,金融資本、工商資本和其他社會資本參與農業現代化進程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為現代農業建設開辟了新的支持途徑、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2.農村改革深入推進,為農業綜合開發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黨的十八大強調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資長效機制,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創新發展、深化改革再度成為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加速成長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大主力軍。
3.體制機制創新,為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農業綜合開發自1988年實施以來,從最初的“重點通過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進行大面積中低產田改造,確保主要農產品產量穩定增長”到現在的“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主線,以農業現代化為目標,謀劃和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始終堅持與時俱進,創新體制機制,推動謀劃發展。尤其是近幾年,農業綜合開發圍繞推進現代農業,不斷調整開發思路和扶持重點,探索新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將土地治理項目并軌,進一步提升建設標準;支持發展規模經營,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民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等。我省在貫徹執行國家政策的基礎上,按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的原則,開展“三權分離”改革,進一步激發了內在潛力和發展活力;出臺《江蘇省農業綜合開發管理條例》,規范了農業綜合開發行為,提升了農業綜合開發水平,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為我省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面臨挑戰
1.農產品供需的結構性矛盾突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任務日益繁重
雖然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一連增”,但近年來隨著人口總量增長、城鎮人口比例上升、消費水平升級以及農產品工業用途拓展,我國農產品總量需求的剛性增長態勢明顯,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滯后于優質化、多樣化和專用化的需求結構變化,農產品供求關系呈現基本平衡、結構短缺的特征。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進一步優化國內生產力布局,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任務更加艱巨。
2.農業支持政策困境初顯,農民增收面臨嚴峻考驗
目前農業發展遇到了兩個“天花板”,一個是國內主要農產品價格已經超過了進口價格,繼續提價遇到了天花板;另一個是WTO“黃箱政策”限制使國內農業生產補貼增加的空間受限,再靠財政補貼來刺激生產已沒有多大的政策空間。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正經受著“地板”的考驗,農業成本在不斷上升,農業比較效益在不斷下降,農民增收空間被大幅擠壓。另一方面,農產品需求和出口下降,農業生產需要的勞動力數量減少,加上非農勞動力需求下降,可能導致農村勞動力的失業率上升,農民收入下降。
3.農業綜合開發建設深度有待拓展,開發任務任重道遠
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的規?;?、專業化、區域化,降低公共成本和外部成本,提高農業的效益和競爭力。自農業綜合開發實施以來,項目區已覆蓋我省大部分地區,基礎條件較好的區域大多已開發,一些地區萬畝甚至五千畝以上連片規模的項目已經不再好找,相對集中但面積較小的土地和項目區之間的零散地塊較多,項目后備資源的開發難度加大,項目的鱗選難度也越來越大。
4.農業綜合開發隊伍素質和能力與新形勢、新要求不適應
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涉及面廣,在項目考察、建設管護、竣工驗收等工作中,不僅要求有較高的專業科技水平,而且必須較好地履行組織協調職能。受歷史等因素的影響,農開部門人員編制相對較少,基層干部年齡結構老化嚴重,專業技術人才數量不足,知識更新速度慢,與新時期農開事業的發展不相適應。隨著“三權分離”改革的深入推進,農開系統講規矩、守紀律的意識得以強化,但一些唯上、唯利、唯權的思維方式,一些大而化之、得過且過的行為習慣,一些不符合實際的條條框框仍然存在。
第三章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任務
在總結“十二五”農業綜合開發取得的成效的基礎上,根據對全省農業資源現狀和面臨的形勢的分析,明確“十三五”全省農業綜合開發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視察江蘇時的重要講話為指導,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主動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按照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的總要求,集中力量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節水高效的高標準農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科學開發后備資源,打造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帶;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進一步轉變觀念、創新機制、強化管理,全面提升農業綜合開發的水平和效益,為江蘇現代農業建設邁上新臺階作出新貢獻。
二、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科學規劃、統籌安排的原則。根據本地區資源稟賦和資金投入情況,科學規劃農業綜合開發的目標任務、重點區域和主導產業。以規劃為引領、項目為抓手,統籌安排國家和省級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年度計劃,確保全面完成目標任務。
二是堅持集中連片、規模開發的原則。按照灌區、流域和區域整體規劃的要求,適當打破行政區域界限,確保開發區域相對集中、實行適度規模經營。采取集中投入、整體推進的開發方式,著力打造規模連片的農業園區和生產基地建設。
三是堅持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原則。圍繞建設優質、高效、高產、生態、安全的優勢農產品基地需要,針對本地農業生產的關鍵制約因素和有利條件,因地制宜,多策并舉,采取綜合措施,重視科技投入,為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夯實基礎。堅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四是堅持生態優先、持續發展的原則。注重生態設計,應用生態材料、使用生態工藝,集約利用項目區自然資源,實現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生態環境相結合。推廣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技術,減少化學農藥及化肥使用,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推動構建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促進農業資源永續利用,為農業環境保護水平持續提高、持續提升農業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提供堅實基礎。
五是堅持政府引導、多元投入的原則。堅持政府在農業綜合開發投資的主導地位,把強化投入作為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途徑,進一步加大公共財政農業綜合開發的保障力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有序引導和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參與投入農業綜合開發,努力營造各類社會資本投入農業綜合開發的良好氛圍,形成政府社會協同開發的合力。
六是堅持機制創新、務求實效的原則。進一步轉變觀念、創新機制、強化管理,全面提升農業綜合開發的水平和效益。貫徹落實《江蘇省農業綜合開發條例》,依法開發,規范管理。按照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的要求,完善管理制度建設。進一步簡政放權,優化權責設置和工作流程,提高項目管理效率。
三、目標任務
“十三五”時期,農業綜合開發要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突出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確保農業綜合開發在強基礎、穩糧食方面發揮支撐作用,在興產業、促增收方面發揮帶動作用,在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方面發揮示范作用,為助推全省現代農業邁上新臺階作出新的貢獻。
“十三五”時期,全省農業綜合開發規劃完成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任務1272.5萬畝,其中:建設高標準農田980萬畝,生態綜合治理20萬畝,丘陵山區治理75萬畝,黃河故道開發100萬畝,高沙土開發30萬畝,灘涂墾區配套50萬畝,采煤塌陷地治理17.5萬畝。扶持產業化經營項目800個左右。
通過項目建設,新增及改善灌溉面積718萬畝,新增及改善除澇面積628萬畝,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1億公斤,新增農業產值97億元,新增農田防護林網209萬畝,每年帶動項目區農民人均增收446元左右。
第四章  主要建設任務
一、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
(一)土地治理農業綜合開發項目
1.高標準農田項目。重點圍繞“灌排設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間道路暢通、農田林網健全、生產方式先進、產出效益較高”六條標準建設。“十三五”期間規劃建設高標準農田980萬畝,建設一批5萬畝、10萬畝以上連片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區。
2.生態綜合治理項目。重點突出水土流失治理、溝道整治、梯田埂建設,以及農田防護林、水土保持林等建設。“十三五”期間規劃建設生態綜合治理項目20萬畝。
(二)產業化經營項目
重點扶持糧油、蔬菜、畜禽、水產、花卉林木、果品、食用菌、纖維等優勢特色產業。“十三五”期間規劃建設產業化經營項目800個左右,其中扶持龍頭企業650家左右,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其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50個左右。
二、省級農業綜合開發項目
(一)丘陵山區農業綜合開發項目
重點發展高效農業、生態農業,推進整鄉或整村開發,形成區域化、規?;?、整體推進式開發。“十三五”期間規劃治理面積75萬畝,其中:優質果品25萬畝,花卉苗木40萬畝,名優茶葉5萬畝,特色蔬菜、草食畜禽養殖、休閑觀光等5萬畝。
(二)黃河故道農業綜合開發項目
    以特色瓜菜、林果種植,畜禽、水產養殖,生態觀光為主,重點建設特色高效農產品生產集中區和現代農業園區,形成建設黃河故道現代農業特色走廊。“十三五”期間規劃開發黃河故道100萬畝,建設現代農業園區20個。其中:優質糧食50萬畝、特色瓜菜29.5萬畝、優質林果15萬畝、花卉園藝2萬畝、中藥材2萬畝、生態觀光1.5萬畝。
(三)高沙土農業綜合開發項目
重點建設優勢特色產業基地,培育具有競爭力的優勢特色產業品牌。“十三五”期間規劃治理高沙土30萬畝,其中:優質稻麥20萬畝,特色蔬菜4萬畝、優勢花卉苗木2萬畝,其它產業4萬畝。
(四)灘涂墾區配套農業綜合開發項目
     重點扶持種植業,兼顧養殖業和其它鹽土農業的發展。“十三五”期間規劃灘涂墾區配套50萬畝,建設農業園區項目6個。其中:優質糧食25萬畝,高效特色養殖23萬畝,其它鹽土農業2萬畝。
(五)采煤塌陷地治理農業綜合開發項目
圍繞建設具有江蘇特色的生態修復和綠色發展示范區的目標,積極推進農業生態系統修復與治理,兼顧發展優質稻米、現代觀光農業、生態休閑旅游農業、特色果蔬四大特色產業。“十三五”期間規劃治理采煤塌陷地17.5萬畝,其中:優質稻米8萬畝,蔬菜瓜果5萬畝,觀光農業3萬畝,水產養殖1.5萬畝。
第五章  區域布局與重點產業
一、區域布局
根據農業資源稟賦、農業發展現狀和潛力、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將全省分為蘇北、蘇中和蘇南三大農業開發區域,重點發展蘇北地區、積極扶持蘇中地區、協調推進蘇南地區。
(一)蘇北地區
包括徐州、淮安、宿遷、連云港、鹽城等五市的33個縣(市、區),土地面積8109.58萬畝,其中耕地面積4041.58萬畝,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60%。該區域經濟發展綜合水平不高,地區財力不強,農民收入水平較低,是全省農業綜合開發重點地區。蘇北地區農業綜合開發要突出改善農業基本生產條件,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選擇具備條件的縣、鄉,實行高標準農田整體推進,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步伐。要積極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帶動農民持續增收。
(二)蘇中地區
包括南通、泰州和揚州三市18個縣(市、區),土地面積3110.83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515.58萬畝,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22%。該區濱江臨海,地處我省沿江、沿海兩大經濟帶的結合部,交通發達,經濟區位條件和市場發展空間較為優越,農業生產水平相對較高,區域農業特色資源豐富,形成了一批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和產業帶,是全省作物類型最多、土地利用率最高、產出能力最強的農業區,也是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積極支持發展的區域。農業綜合開發要發揮區域多樣性資源優勢,大力提高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和標準,提升農業發展的科技水平、產業化水平和外向型水平,做大做強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建設一批高效農業生產基地和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
(三)蘇南地區
包括南京、鎮江、蘇州、無錫、常州五市的24個縣(市、區),土地面積3060.42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184.11萬畝,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18%。該區人多地少,城鎮密集,工商業和交通發達,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較高。農業綜合開發應抓住該區城鄉一體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機遇,提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發揮國家和省級財政投入的引導性作用,調動地方財政和社會資金改善農田基礎設施的積極性。積極支持外向型農業生產基地建設,積極發展都市農業、觀光農業,為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堅實基礎。
二、重點產業
“十三五”期間,農業綜合開發對優勢特色產業進行重點扶持、連續扶持,特別是加大糧油、蔬菜、畜禽、水產和花卉林木等五大產業的扶持,打造一批資源比較優勢大、產業鏈條延伸長、市場發展前景好、示范帶動作用強的區域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進一步增強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對農民增收致富的促進作用。
   (一)糧油產業
緊緊圍繞確保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目標,優化品種布局,強化科技支撐,加快推進良種良法配套,努力提升規?;?、機械化、標準化生產水平,輻射帶動大面積均衡增產。重點推廣優質粳稻、專用小麥和雙低油菜,建設優質糧油生產基地。集成推廣優質高效安全生產技術,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和產業化經營。
糧油產業重點區域包括賈汪區、淮安區、淮陰區、漣水縣、盱眙縣、金湖縣、亭湖區、大豐區、射陽縣、阜寧縣、建湖縣、東??h、宿豫區、泗陽縣、泗洪縣、通州區、海安縣、如東縣、姜堰區、海陵區、興化市、靖江市、泰興市、廣陵區、江都區、高郵市、寶應縣、儀征市、六合區、江寧區、丹陽市、句容市、張家港市、昆山市、太倉市、常熟市、吳江區、宜興市、江陰市、錫山區、新北區、金壇市和省監獄管理局。
(二)蔬菜產業
重點支持蔬菜生產基地、加工貯藏,著力提高蔬菜生產設施水平,集成推廣應用優質、特色蔬菜新品種、栽培新技術和種植新模式,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我省蔬菜產業發展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蔬菜產業重點區域包括豐縣、沛縣、邳州市、銅山區、清浦區、漣水縣、盱眙縣、鹽都區、亭湖區、響水縣、東??h、宿城區、通州區、啟東市、海門市、如皋市、姜堰區、興化市、靖江市、廣陵區、寶應縣、溧水區、揚中市、張家港市、昆山市、太倉市、常熟市、江陰市、錫山區、新北區。
(三)畜禽產業
按照適度規模、生態健康、持續發展的原則,重點扶持發展養殖大戶、合作組織和肉類加工企業,加快建設規?;s化養殖場,提高規?;?、商品化養殖和加工水平。
畜禽產業重點區域包括賈汪區、睢寧縣、淮陰區、金湖縣、射陽縣、阜寧縣、濱??h、響水縣、灌云縣、海州區、宿城區、宿豫區、沭陽縣、海安縣、海門市、高港區、海陵區、泰興市、邗江區、儀征市、武進區、金壇市。
(四)水產產業
利用沿海、沿江、環太湖、洪澤湖等重要水體資源,大力發展特色水產養殖基地。
水產產業重點區域包括洪澤縣、淮安區、東臺市、大豐市、建湖縣、贛榆區、泗洪縣、如東縣、啟東市、高郵市、邗江區、高淳區、浦口區、丹徒區、揚中市、吳江區、溧陽市和省農墾。
(五)花卉林木產業
建設觀賞苗木、盆栽花卉、鮮切花生產基地,推廣應用花木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
花卉林木產業重點區域包括新沂市、邳州市、鹽都區、灌云縣、灌南縣、沭陽縣、如皋市、江都區、浦口區、江寧區、句容市、丹徒區、宜興市、溧陽市、武進區和省監獄管理局。
(六)其它特色產業
注重發展各地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如果品、食用菌、纖維等產業。
第五章  投資估算和效益
一、投資估算
以2015年為基準年,按照每年5%的遞增速度,經測算“十三五”期間全省農業綜合開發規劃投入財政資金238.3億元。
(一)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財政投資估算
“十三五”期間,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規劃投入財政資金199.9億元。其中,土地治理規劃投入財政資金174.9億元;產業化經營規劃投入財政資金25.0億元。
(二)省級農業綜合開發財政投資估算
“十三五”期間,省級農業綜合開發規劃投入財政資金38.4億元。其中,丘陵山區農業綜合開發規劃投入財政資金15.1億元;黃河故道農業綜合開發規劃投入財政資金11.6億元;高沙土農業綜合開發規劃投入財政資金3.5億元;沿海灘涂墾區配套規劃投入財政資金5.7億元;采煤塌陷地治理規劃投入財政資金2.5億元。
二、效益分析
(一)經濟效益
“十三五”期間,預計全省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年均新增糧食產能2.2億公斤,年均新增農業增加值19.4億元,畝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66元,農民人均年增收446元左右。
(二)社會效益
1.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通過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預計可新增及改善灌溉面積718萬畝,新增及改善除澇面積628萬畝,新增防護林網面積209萬畝,畝均年節水量77立方米。田間道路得到改善,農田排管得到疏通,農業生產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
2.促進新農村建設的發展
產業化經營項目的實施,促進了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各類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直接或間接帶動附近農民就業,有利于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經濟的活躍。高標準農田項目的建設,使項目區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林網建設適宜、科技先進適用、優質高產高效,符合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
3.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通過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有利于提高規劃區農產品的科技含量與質量安全水平,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為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新裝備的示范推廣創造條件,促進良種、良法、良田、良制的有效結合,擴大良種種植面積,提高農業科技進步水平。通過對農民開展技術培訓,使農民掌握一定的科技文化知識和生產栽培技術,實現以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經濟增長。
(三)生態效益
1.強化農民生態意識
通過項目的實施,項目區群眾將實實在在的感受到農田面貌的改觀、交通出行的便利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有利于增強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扭轉只重視生產和收入,忽視環境和生態的傳統理念。
2.提高農田生態質量
通過使用良種和推廣新技術,增加了項目區農作物抗逆和抗病性,減少了農藥使用量,減輕了農藥污染;通過土壤改良措施,進一步提高土壤肥力,減少了化肥的使用量,促進土壤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3.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通過項目的實施,使項目區內土地連片成方、道路暢通、綠樹成蔭,林木覆蓋率將明顯增加。有利于改善農業區域性小氣候,增強防風抗災、水土保持的能力,減輕旱澇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危害;通過大力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適水種植等綜合節水措施,可有效解決渠道淤積、坍塌的問題,不僅減少了輸水滲漏損失,且有利于防止渠道水土流失對生態環境產生的破壞。
第六章 環境影響評價
一、土地治理類項目對環境的影響
   (一)水資源利用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
    項目以水利為先導,林業為基礎,水、土、林綜合治理,通過項目的實施,有效地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系數,擴大有效灌溉面積和自流灌溉面積,提高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渠道壓實和管道輸水工程配套后,渠道輸水迅速,節制方便,可大大減少輸水和漏水損失。通過襯砌渠道、配套田間水利工程、新建與改造機電排灌站、推廣噴滴灌等措施,加快流速、減少滲漏、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通過加強對排澇河道的節制,以攔截地表徑流和灌溉回歸水,可增加項目區內可利用水資源量,以備引水不足和干旱年份之需,對增加河道自凈能力、改善水質也具有積極作用。通過營造農田防護林和水源涵養林,涵養水分,減少蒸發蒸騰;通過修建農田排水溝渠等措施,排除過高地下水,防止土壤鹽漬化程度加劇。為此,要進行科學論證,合理控制各區域水資源開發程度,協調好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保證河流基本生態用水,維護河流健康;對區域水量進行水資源綜合平衡分析,確定合理的建設規模,避免對區域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
   (二)農業投入品施用及其對環境的影響分析
    通過項目建設,提高土壤肥力,改善農田小氣候,可減輕對化肥、農藥等投入品的依賴,同時通過推廣應用科學施肥、秸稈還田、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生物農藥,可降低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提高化肥、農藥的使用效率。同時,由于水資源的高效利用,田間灌溉水量減少,使土壤中養分流失量減少,可有效地減少農業的面源污染。
總之,本規劃的實施可合理利用水資源,提高項目區水資源利用率和排澇能力,改善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規劃的實施既可完善項目區農田基礎設施,又可美化了區域生態環境。盡管,項目實施可能對環境產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響,但這些不利影響除工程永久占地造成土地資源損失為不可逆外,大多數是局部的、短期的和可恢復的,通過相應的環境保護措施可以控制和消除。
二、產業化經營項目對環境的影響
(一)規模種植業對環境的影響分析
    規模種植業對環境的污染主要來自化肥、農藥等投入品的面源污染,主要對策是控制化肥、農藥等投入品的使用量,推廣生物農藥,控制包裝廢棄物,推行統一供種、統一栽植、統一植保、統一管理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農產品規?;a和化肥農藥的精準化施用。
(二)規模養殖業對環境的影響分析
規模養殖業對環境的污染主要是畜禽排泄物,可以通過推行畜禽場排水雨污分流,畜禽排泄物放入沼氣池中發酵作為有機肥,病死畜禽統一進行無害化處理,固體廢物袋裝化集中定點堆放等生態養殖技術措施。
(三)農產品加工對環境的影響分析
農產品加工污染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及固體廢棄物污染,但控制在一定區域內進行,對環境的影響比較容易控制。該類項目在立項實施前須進行環境影響分析并取得環保部門批準。
第七章  保障措施
“十三五”期間,必須采取有力措施,繼續增加投入,完善政策,創新機制,加強管理,大力推進農業綜合開發,確保完成規劃目標。
一、加強組織領導
農業綜合開發是“三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加強對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的領導。一是要高度重視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充分認識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對于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作用,把農業綜合開發擺上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組織領導,形成“統一領導、分工負責、目標明確、協作配合、職責落實”的工作機制,加強相關部門協調,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開發合力。二是要加強農業綜合開發機構建設。積極爭取編制,配備專業管理人員,安排事業經費,為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提供必要保障。
二、加大資金投入
各地要制定完善投入政策,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加大對農業綜合開發的投入。一是積極爭取中央財政資金投入。積極爭取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國土整治、灌區改造等項目財政資金投入,并按照國家政策要求,足額落實地方財政配套資金。二是鼓勵地方財政加大投入。倡導地方財政設立專項資金,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進度,提高建設標準。三是要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綜合運用補助、貼息等手段,積極吸引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和外資等社會資本投入。形成政府持續加大投入、農民積極籌資投勞、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三、規范項目管理
按照“項目建設好,資金管理好,隊伍打造好”的原則,不斷規范項目管理。一是依法開發,規范管理。貫徹落實《江蘇省農業綜合開發條例》,按照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的要求,完善項目管理制度建設。二是嚴格實行項目公示制、工程招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工程建后管護制等項目管理制度,確保工程質量,發揮工程效益。三是加大監督檢查力度。采取定期檢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結合等方式,重點督查前期工作中的設計質量和建設過程中的施工質量。四是完善項目績效考評。建立科學合理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績效評價體系,客觀、公正、準確地評價農業綜合開發部門管理和項目實施的效果,完善激勵約束機制,提升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水平。
四、強化科技支撐
進一步強化科技興農的意識,依靠科技進步提升農業綜合開發水平和效益。一是加大科技投入。根據實際需要安排適量資金用于科技推廣,通過科技措施提升農業綜合開發的水平和效益。要嚴格把關科技推廣和培訓的內容,強化科技措施的管理,真正把這部分資金用好、用活,用出成效。二是加大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推廣力度。重點推廣優質高產新品種和先進適用、節能高效栽培技術,促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三是抓好技術培訓。圍繞項目區農作物類型與特點,根據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的具體要求,加強應用性科技知識培訓,提升項目區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四是充分發揮科技單位的優勢。根據項目區建設求,實行項目建設單位和技術依托單位之間的雙向選擇,吸引科技人員帶品種、帶技術到項目區發展農業科技產業,建立科技示范園區。
五、加強隊伍建設
加強農業綜合開發隊伍建設,是推動農業綜合開發工作開創新局邁上新臺階的根本保障。一是要強化學習意識。根據形勢發展的要求和實際工作需要,認真學習政治理論和業務知識,開動腦筋,深入思考,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努力形成勤于學習、善于學習、樂于學習的風氣,不斷提高農業綜合開發隊伍管理能力和水平。二是轉變工作作風。發揚求真務實、奉獻敬業的優良作風,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象工程,強化服務意識,密切聯系群眾,扎扎實實地為農民群眾辦好事、做實事。三是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嚴格遵守中央和省委黨風廉政建設要求,狠抓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落實,加強廉政教育,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防范違規選項立項,杜絕以權謀私、以項目謀利。
?
在線咨詢
日韩特黄无码视频免费,韩国福利视频网站,天天视频黄网站免,国产精品美女流白浆a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