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一、發展形勢分析
?。ㄒ唬﹥瀯?br />
?。ǘ┝觿?br />
?。ㄈC遇
?。ㄋ模┨魬?br />
二、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
?。ㄒ唬┲笇枷?br />
?。ǘ┗驹瓌t
?。ㄈ┌l展目標
三、主要任務
?。ㄒ唬┘涌燹r產品產地初加工發展
?。ǘ┨嵘厣r產品精深加工水平
?。ㄈ┘訌娹r產品副產物綜合利用
?。ㄋ模┐龠M加工產品的多元化
?。ㄎ澹┩苿愚r產品加工技術裝備升級
?。┘訌娹r產品加工業質量和品牌建設
?。ㄆ撸┐龠M農產品加工產業集聚
?。ò耍┩七M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
四、發展重點和區域布局
?。ㄒ唬┘Z食加工業
?。ǘ┲参镉椭庸I
?。ㄈ┧庸I
?。ㄋ模┦卟思庸I
?。ㄎ澹┎枞~加工業
?。┬笄莓a品加工業
?。ㄆ撸┧a品加工業
?。ò耍┠纤幖庸I
?。ň牛┢渌厣c優勢農產品加工業
五、重點工程
?。ㄒ唬S迷匣嘏c產地初加工建設工程
?。ǘ┨厣r產品加工提升工程
?。ㄈ┺r產品加工集聚區建設工程
?。ㄋ模┺r業龍頭企業培育工程
?。ㄎ澹┺r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試點示范工程
?。┺r產品加工質量品牌提升工程
?。ㄆ撸└碑a物綜合利用和綠色生態發展工程
?。ò耍┺r產品加工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工程
六、保障措施
?。ㄒ唬┘訌娊M織領導
?。ǘ┞鋵嵎龀终?br />
?。ㄈ┘涌炜萍紕撔?br />
?。ㄋ模娀卜?br />
農產品加工業是農村產業興旺的關鍵組成部分、是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貫徹落實“四個走在全國前列”新使命的重要驅動力,對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農村生活富裕和我省經濟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為貫徹十九大報告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精神、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廣東省農業現代化發展“十三五”規劃》,促進農產品加工業持續穩定發展,引導和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提升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競爭力,特編制本規劃。
一、發展形勢分析
長期以來,我省高度重視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作為農業產業升級、農產品競爭力提升、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采取政策扶持和創新驅動等多種方式,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創新力度,加快轉型升級,不斷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壯大,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在新形勢下,我省農產品加工業也面臨了一系列的挑戰,部分劣勢還未得到改觀。
?。ㄒ唬﹥瀯?br />
1.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17年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3028.22億元,居全國第4位,較2013年增加了2713.10億元,增長26.31%;企業數量5953家,較2013年增加了496家;利潤總額961.90億元,較2013年增加了214.08億元,增長28.63%。其中,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規模以上主營業務收入7179.08億元、企業數量2200家、利潤總額610.43億元,分別較2013年增長50.81%、500家、47.63%。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盈利水平穩步提升,食用類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規模、效益及增長速度明顯高于非食用類農產品加工業。

圖1. 2013-2017年廣東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情況
2.區域特色加工產業集聚發展。我省依托特色農產品主產區資源及消費市場優勢,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呈現集聚發展態勢,形成了一定規模的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集群,基本覆蓋廣東省優勢農產品產區,具有一定的區域特色。如東莞麻涌的糧油加工業集群、潮汕地區的休閑食品加工和江門新會地區陳皮加工為主的果蔬加工業集群、中山黃圃的腌臘肉制品加工業集群、雷州半島的嶺南特色水果加工業集群、粵東粵西沿海的水產品加工業集群、珠三角地區的方便食品和功能性食品加工業集群及佛山-中山-江門的調味品加工業集群等。
3.優勢品牌不斷涌現。我省大力實施品牌發展提升戰略,引導企業牢固樹立以質量和誠信為核心的品牌觀念,企業不斷引進先進的質量管理、食品安全控制等體系,有效提升全程化質量控制能力,涌現出一大批具有區域特色的全國知名農產品加工品牌,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如羅定大米、增城絲苗米、臺山“珍香”大米、連山有機大米、新興排米粉、河源霸王花米粉等糧食加工品牌,新會陳皮村、佳寶九制陳皮、濟公喉寶、豐收菠蘿罐頭等果蔬加工品牌,皇上皇、鷹金錢等廣式臘味和肉制品加工品牌;無限極、湯臣倍健、黑牛等方便食品和功能性食品品牌;李錦記、海天、味事達、陽江豆豉等調味品品牌。截至2017年,我省共評選推介“十大名牌”系列農產品149個,有效期內的廣東省名牌產品(農業類)1197個,其中農產品加工品牌約占45%。
4.加工類龍頭企業蓬勃發展。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農業龍頭企業3805家,其中省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820家(包括56家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涉及農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數量比例達到45%,農產品加工銷售收入達到1432.7億元,通過訂單農業或者保底收購加工原料共計10153.46萬噸,帶動農戶580萬戶以上、吸納就業人員38.07萬多人次、帶動農戶年戶均增收5856元,已經成為帶動農戶就業增收的重要主體。
5.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在科研機構建設方面,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業大學、暨南大學、中山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等高校開設了農產品加工或食品相關學科,其中華南理工大學“農業科學(食品專業)”學科進入全球ESI前1‰,被教育部列為“雙一流”學科;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廣東省科學院、廣東省現代農業裝備研究所等科研機構都加強了農產品加工科技和加工裝備的研發,為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廣東省科技廳和農業廳分別實施了農業科技攻關和產業化專項計劃,對農產品加工技術重要領域和裝備改造提供了支持,創新應用了一批農產品加工技術成果,進一步提升了我省農產品加工技術裝備水平。2011-2017年,我省農產品加工相關領域獲國家科技技術獎勵5項、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勵106項;目前有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8個,科研創新能力有效提升。
?。ǘ┝觿?br />
1.產業發展與經濟強省地位不匹配。2017年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為2.44:1,居全國第4位,高于全國的2.22:1,但在全國各省份中僅位居第10位,與我省的經濟強省、農業大省和人口大省的地位不協調、不匹配。

圖2. 2016年各省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
2.企業發展規模偏小。我省部分農產品加工企業由傳統的家庭作坊、家族企業發展而來,總體上規模較小,經營水平較低,轉型升級相對滯后,生產現代化、機械化、智能化和管理的科學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2017年全省規模以上加工企業平均主營業務收入為2.19億元,在全國排名第16位。

圖3. 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加工企業平均主營業務收入(單位:億元)
3.產業化體系不完善。我省農產品加工產前、產中和產后各個環節連接不足,尚未完全構建起產加銷一體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化體系。產前缺乏適宜加工的專用品種和高品質的加工原料,產中以分級處理、包裝、腌制等初級加工為主,缺少高水平的第二、三次精深加工,農產品增值幅度不大;產后流通渠道開拓不夠,品牌影響力不足,產品市場占有率不高。
4.農產品初加工能力偏低。我省是熱帶亞熱帶果蔬生產大省,但果蔬產地清洗、分級、保鮮、包裝、儲藏等產地初加工設施建設滯后、技術較為落后,農產品產地采后處理損失率較高。據調查,我省果蔬、肉類、水產品生產流通中腐損率分別達到25%、10%和15%左右。
5.技術裝備依然落后。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大部分農產品加工企業未建立專業的研發機構,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能力仍然不足,裝備水平相對落后,存在生產效率較低、耗能高、污染處理落后等問題。農產品及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低值化,適應廣東特色農產品的加工專用機械種類還較少。在農產品加工機械裝備信息化、自動化和專業化方面的研究與應用還存在明顯差距。
?。ㄈC遇
1.政策機遇。黨的十九大提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強調“促進種養加銷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93號)和《關于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6〕93號)。我省也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先后印發了《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加快發展的意見》(粵府辦〔2016〕136號)、《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粵府辦〔2017〕26號)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臺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2.市場機遇。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省常住人口超過1億,是農產品消費大省。隨著新型城鎮化加速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深入推進,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長,生活方式和消費結構進一步升級,對農產品的需求趨于多樣化、優質化、個性化、便捷化和高端化,消費者對安全農產品和品牌農產品消費的青睞程度明顯提高,為農產品加工向多功能、高附加值方向轉型升級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和空間。此外,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穩步推進,為我省農產品加工企業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實施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國際合作的深化有助于提升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的技術為裝備水平,有助于培育國際市場,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出口增長,也為農產品加工業開展境外投資和產能合作提供了有利條件。
?。ㄋ模┨魬?br />
1.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我省農產品加工業起步較慢,與發達國家相比,我省農產品加工企業在技術裝備、科技創新、市場影響力等方面仍有較大的差距,在全球產業鏈競爭中處于后發劣勢。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產成本快速上升,大宗農產品價格已全面高于國際市場價格。與國際上農產品加工行業相比,我省的農產品加工業在原材料價格、生產成本方面更受制約,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
2.企業經營成本逐年提升。農產品加工行業利潤率較低,屬于價值增量比較低的基礎性行業,生產原料季節性強、價格波動大、企業資金周轉期長,加工企業融資成本、原料成本、人力資源成本、用地、用水、用電成本呈上升趨勢,困擾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這也是今后我省需要長期面對的問題。
二、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
?。ㄒ唬┲笇枷?br />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為主要目標,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發揮本省資源和市場優勢,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由數量增長向質量提高、由松散布局向集聚發展轉變,提高農產品加工業整體水平;優化產業布局,推動重點行業和優勢行業快速發展;健全質量安全保障體系,推進農產品加工標準化和品牌化;完善企業與小農戶的緊密利益聯結機制,充分發揮農產品加工業對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民就業增收的帶動作用,為我省全面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的總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ǘ┗驹瓌t
1.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圍繞優勢農產品資源,發揮比較優勢,集中力量支持重點地區、優勢行業、重點企業和重點產品。鼓勵地方特色農產品資源開發,完善產品鏈,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多元化、均衡化發展。
2.優化布局,集聚發展。引導龍頭企業和優勢骨干企業新增加工產能向農產品主產區、優勢區和物流節點集聚,著力構建上下游產業互聯、專業分工明晰、產銷及配套企業相對集中的“農產品加工產業帶”或“農產品加工園區”,促進農產品加工業集聚發展。
3.質量興農,綠色發展。按照中央一號文提出的推進鄉村綠色發展、實施質量興農戰略的要求,深入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的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通過綠色加工、綜合利用,實現節能降耗、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
4.科技支撐,創新發展。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營造有利于全行業技術創新的良好氛圍,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創新發展,加快技術改造和設備升級。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強化科企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增加產品附加值。
?。ㄈ┌l展目標
2018-2025年期間,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水平整體提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產業結構布局進一步優化,關鍵核心技術裝備研究與應用取得較大進展,培育一批在國內外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品品牌和產業集群。
——擴大產業規模。到2020年,力爭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42萬億元,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2.50:1。到2025年,主要農產品初加工水平進一步提升,力爭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60萬億元,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2.60:1。
——培育發展主體。打造一批行業領先、帶動力強的大型農業龍頭企業,建設一批高標準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到2020年,全省省級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000家以上,其中涉及農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達到55%。到2025年,培育若干個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0億元和一批主營業務收入超過50億元的大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其中涉及農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達到60%。
——打造發展平臺。以農產品加工園區、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區、農村創業創新園區等為平臺,引導農產品加工業集聚發展。到2020年,力爭在全省創建5-10個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到2025年,力爭在全省創建20-30個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或聚集區。
表1 廣東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2018-2025年)主要指標
指標 |
現狀值 |
目標值 |
指標屬性 |
|
2017年 |
2020年 |
2025年 |
|
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萬億元) |
1.3 |
1.42 |
1.6 |
預期性 |
農產品加工與農業總產值比 |
2.44:1 |
2.50:1 |
2.60:1 |
預期性 |
省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家) |
820 |
1000 |
/ |
預期性 |
涉及農產品加工的省龍頭企業比例(%) |
50 |
55 |
60 |
預期性 |
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個) |
2 |
5-10 |
20-30 |
預期性 |
三、主要任務
?。ㄒ唬┘涌燹r產品產地初加工發展
大力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促進農產品大幅減損增效。繼續建設農產品初加工設施,推動現有設施裝備升級改造,提高設施利用率。加強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技術的研發、引進和示范推廣,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向農產品主產區和優勢產區延伸。
?。ǘ┨嵘厣r產品精深加工水平
鼓勵產學研合作,開發適合廣東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研發新產品。開展廣東特色大宗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研究與生產應用,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加快研發和引進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智能化、專業化設備,提升精深加工自動化和信息化水平。
?。ㄈ┘訌娹r產品副產物綜合利用
發展南方糧油薯加工、果蔬加工、畜禽加工、水產加工、糖料加工等領域副產物梯次加工與高值化綜合利用,應用一批副產物綜合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開發一批高附加值新產品,提升資源化利用水平,培育一批以低成本、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特征的副產物加工企業。
?。ㄋ模┐龠M加工產品的多元化
順應新時代消費者對加工產品的營養、健康和個性化需求,以南亞熱帶特色農產品為主要原料,設計創制安全、方便、營養、健康的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等新產品,著力發展加工產品的多樣化。引導農產品加工產業從一般性、大眾型農產品消費為主向個性化、定制型食品消費轉型,滿足消費升級的市場需求。
?。ㄎ澹┩苿愚r產品加工技術裝備升級
扎實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加快新型非熱加工、新型殺菌、高效分離、節能干燥、清潔生產、無損和在線檢測等技術的應用,研發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農產品加工裝備。大力發展農產品綠色加工,建立低碳、低耗、循環、高效的綠色加工體系。
?。┘訌娹r產品加工業質量和品牌建設
建立農產品加工全程質量標準體系,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鼓勵企業開展先進的質量管理、食品安全控制等體系認證,逐步建立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質量管理制度,大力提升全程化質量控制能力。開展優質農產品加工品牌創建和宣傳推介活動,打造一批安全優質農產品加工企業品牌。
?。ㄆ撸┐龠M農產品加工產業集聚
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優勢、不同產業的發展情況,科學合理布局全省農產品加工業園區發展,引導產業重點區域和園區集聚。建設一批集生產、加工、流通為一體的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提升輻射帶動能力,實現企業集群發展,集約利用資源要素,拓展產業鏈功能。
?。ò耍┩七M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
整合省內農產品加工科技資源,完善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機制,打造省級農產品加工產業技術體系,培養一批技術創新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研發一批適用于熱帶、亞熱帶特色農產品加工的關鍵技術和核心裝備,推動傳統優勢食品產業向標準化、工業化、智能化以及安全營養健康轉型升級。
四、發展重點和區域布局
規劃期內,全省將著力穩定糧食、畜禽兩大基礎產業,優化蔬菜、水果、水產等優勢產業,提升茶葉、南藥、蠶桑、油茶等地方特色產業,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著力實現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在重點地區的重點突破和重點產業的梯次推進。
?。ㄒ唬┘Z食加工業
發展重點:重點發展稻谷、鮮食玉米、薯類作物的產地初加工設施與優質特色產品加工,提升糧食產地初加工水平和深加工水平,促進糧食加工向優勢產區轉移。大力支持糧食加工業特別是大米加工業進行產業技術升級,研發滿足市場對營養健康需求的大米適度加工產品;改進與優化傳統主食工業化生產技術和生產工藝,加快發展米面制品、速凍食品和方便食品,提高餅干、面包和糕點等休閑食品的比重,支持客家娘酒和米酒等具有地方特色傳統糧食加工產品的標準化和規?;a。切實加強副產物綜合利用,開發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區域布局:與全省水稻優勢產區和現有糧食加工聚集區布局相適應,在水稻優勢產區發展稻谷烘干、儲藏等產地初加工與優質特色稻米加工;扶持羅定糧食加工聚集園區,培育一批粵北綠色稻米加工品牌;在主要糧食加工聚集區,開展主食工業化、高端烘焙食品、營養方便食品和副產物綜合利用精深加工。在鮮食玉米優勢產區惠州及粵東、粵西部分地區,發展產地初加工、保鮮貯藏和玉米罐頭加工。

圖4 全省糧食加工區域布局規劃圖

圖5 全省鮮玉米加工區域布局規劃圖
?。ǘ┲参镉椭庸I
發展重點:重點推進花生油、茶籽油等特色油脂的標準化加工和提升質量安全水平。大力開發適度加工和節能環保的油脂加工新技術,發展特色油脂、食品工業專用油脂和營養健康油脂新產品。開發油料蛋白、生物活性物質等高附加值產品,促進油料作物轉化增值與深度開發。
區域布局:廣州、東莞、中山等地規模以上植物油脂企業重點發展食品工業專用油脂、營養健康油脂新產品及副產物高值化利用;云浮、茂名、湛江、江門、河源、韶關等地中小油脂企業依托當地資源優勢開展產地特色油脂標準化生產加工;韶關、清遠、梅州、河源、肇慶等地在山茶油開發的基礎上,開展精深加工和副產物綜合利用。

圖6 全省油料加工區域布局規劃圖
?。ㄈ┧庸I
發展重點:重點研究嶺南水果的成分特性與加工特性,挖掘其特色優勢,發展適宜的加工技術及裝備;擴大加工專用水果原料基地規模,篩選加工專用品種,重點加強水果產地商品化處理技術裝備研發及冷鏈物流設施建設。發展果干、涼果蜜餞、原汁原漿生產和果酒加工,發展優質荔枝、龍眼、芒果等干制產品,促進烘干設備向先進、高效、節能方向發展。果汁加工重點提升原料預處理、高效榨汁、低溫殺菌等技術,發展濃縮汁、非濃縮還原果汁、復合汁、發酵果汁等產品。水果罐頭加工重點發展柑橘、菠蘿罐頭等,促進水果罐頭加工裝備向連續化、機械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提升傳統涼果蜜餞生產精深加工技術和綠色安全生產水平,提高生產設施設備的機械化水平。開展柚子、板栗、火龍果、檸檬、百香果、李子、青梅、茶枝柑和獼猴桃等特色水果精深加工。積極推進廣東特色水果加工副產物的綜合利用,重點攻克皮渣核中功能活性成分的高效綠色提取、生物轉化、飼料化利用等關鍵技術,大幅提升原料高質化全果利用水平。
區域布局:在優勢水果產區重點發展果品初加工和貯運保鮮,提升其加工處理能力和技術、裝備水平,建設田頭冷庫和冷鏈物流網絡,完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提升果品貯藏保鮮能力和產地初加工水平;大力推動特色水果果汁等全流程低溫綠色加工及全果高效綜合利用示范建設。重點支持發展徐聞的菠蘿罐頭、濃縮汁加工,茂名、惠州、湛江、廣州的荔枝、龍眼、火龍果加工,湛江、茂名的芒果原汁和濃縮汁加工,梅州、韶關的橙子、柚子和李子加工,揭陽的青梅加工,河源的藍莓、百香果,珠三角等地中心城市的非濃縮還原果汁、飲料及果酒加工,潮州、云浮等地的涼果加工和河源的板栗、檸檬、百香果和獼猴桃等特色水果加工。

圖7 全省水果加工區域布局規劃圖
?。ㄋ模┦卟思庸I
發展重點:在鮮食和北運菜產地重點推廣蔬菜采后處理、保鮮貯運及鮮切蔬菜生產等產地初加工技術與裝備,發展果蔬冷鏈物流系統。開發蔬菜生物轉化、高效腌制、節能干制等加工新技術,發展休閑蔬菜食品、腌制蔬菜和方便菜等加工。
區域布局:根據全省蔬菜產業發展布局,加強城郊型商品蔬菜基地、粵西北運蔬菜基地、粵北夏秋蔬菜基地、粵東汕頭和梅州等地區精細及加工型蔬菜基地的蔬菜初加工與貯運保鮮的裝備水平建設,發展田頭冷庫、預冷和冷鏈物流網絡,完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城市周邊蔬菜基地發展凈菜、鮮切蔬菜初加工,揭陽、潮州、惠州、云浮、茂名、廣州和梅州等地蔬菜加工產業具有較好基礎的地區提升脫水蔬菜、腌制蔬菜和方便菜制品的加工技術水平和裝備,開展蔬菜皮渣綜合利用技術研究,開發蔬菜功能產品。

圖8 全省蔬菜加工區域布局規劃圖
?。ㄎ澹┎枞~加工業
重點發展:引領扶持粵東單叢茶、客家綠茶,粵北白毛茶、紅茶,粵西綠茶兼紅茶等優勢茶品種發展。加快打造廣東優質名茶品牌,提升茶葉品質,開展茶葉采摘、加工設備的研發,扶持鼓勵茶葉生產企業采用新裝備新工藝改造傳統工藝,開展加工技術創新,加強全流程質量精準化管理,推進全省茶葉生產企業轉型升級。加大扶持力度,促進行業集中度提升,鼓勵大型茶葉企業建設規?;枞~加工廠和應用成套連續加工設備。大力開發茶食品、茶飲料、茶洗護用品等深加工產品,推動多元化特色風味茶產品開發。
區域布局:在茶葉優勢產區梅州的大浦、豐順、興寧、五華、梅縣、蕉嶺、平遠、梅江區,惠州的惠城、惠東、博羅、龍門,河源的東源、連平、紫金,韶關的仁化、乳源、樂昌、始興,肇慶的德慶和懷集,云浮的新興,茂名的信宜、高州和化州,湛江的雷州、徐聞和廉江等地發展綠茶、白毛茶為主,適度開發紅茶;潮州的潮安、饒平、湘橋,揭陽的揭西、惠來、普寧,梅州的興寧、大埔等地發展單叢茶為主;清遠的英德、佛岡和連南以及韶關的曲江、仁化等地發展紅茶為主;江門新會區發展柑茶為主。

圖9 全省茶葉加工區域布局規劃圖
?。┬笄莓a品加工業
發展重點:重點推進肉蛋奶加工業,倡導清潔生產、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提高附加值。肉類禽類逐步實行集中檢疫和集中屠宰,積極發展冷卻分割肉和冰鮮禽類產品,加強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加大屠宰廠技術改造和政策扶持,不斷提升屠宰場屠宰技術水平,打造200家全省生豬屠宰示范企業和一定數量的禽類集中屠宰企業。重點發展傳統肉制品工程化加工技術和冷鏈物流技術,擴大低溫肉制品、廣式燒臘制品產量,開發具有功能和品質兼具的保健類肉制品、休閑類肉制品。大力開發肉品加工先進設備,完善質量控制體系和溯源體系,保障肉類食品安全。扶持乳制品企業改進技術和提升產品品質,致力于牧場的建設,打造完善的乳制品產業鏈,推進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嚴格控制產品質量,重點發展巴氏殺菌奶(鮮奶)、超高溫滅菌奶(常溫奶)、酸奶等產品,形成多樣化乳品產品結構,保障乳及乳制品安全。蛋品加工,重點開發新型蛋制品生產技術與設備,推動傳統蛋制品工業化生產,開發液態蛋、高特性專用蛋粉等新產品,延長產業鏈。
區域布局:在畜禽養殖調出大縣和廣州、深圳等消費集中區域發展畜禽集中屠宰加工業,發展冷卻分割肉、冰鮮禽類產品和肉類禽類制品深加工。在傳統粵式燒臘制品加工和消費區域,提升傳統燒臘制品、鹽焗雞等產品的加工技術和工業化水平。做大做強燕塘乳業、廣州風行牛奶、南海水牛奶、深圳晨光乳業、溫氏乳業、廣州香滿樓等一批知名乳制品加工企業,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

圖10 全省畜禽產品加工區域布局規劃圖
?。ㄆ撸┧a品加工業
發展重點:水產品(魚、蝦、貝、藻)加工為廣東特色優勢加工產業,大力發展水產養殖基地和沿海漁港水產品產地初加工、保鮮?;?、冷凍保藏、精深加工和冷鏈物流系統,實現原料減損與高效加工利用。著眼于未來行業發展和消費升級趨勢,創新水產罐頭、魚糜制品、干腌制品等傳統水產制品加工工藝,促進傳統水產品加工業升級發展;大力研究開發冷凍調理食品、即食方便食品、休閑食品、功能食品等加工新技術,開發適合現代發展和消費需求的新產品;大力支持水產品加工副產物的高值化綜合加工利用,開展從魚皮(鱗)、魚骨和蝦(蟹)殼等副產物中研究開發生物活性物質提取和生物制品制備,提高資源利用率;開展水產品節能、減排新工藝新技術的研究,加強水產品加工專用成套設備的研發與推廣應用,倡導產業綠色發展;建立完善的水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和消費的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大力發展新型漁業加工經營主體,支持水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轉型升級,鼓勵企業消化吸收國外水產品加工與流通關鍵技術和核心工藝,開展集成創新,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形成一批外向型水產品養殖加工基地。
區域布局:珠三角地區、茂名、湛江、韶關著力提質增效,重點發展羅非魚、雜交鱘等淡水養殖水產品的加工,重點推進水產品精深加工、低值水產品和加工副產物的高值化開發和利用,完善水產品物流體系,保持產品品質,降低損失率。在湛江、汕頭、汕尾和陽江等地,發展海捕水產品、網箱養殖海水魚、蝦、貝、藻和海珍品等海洋水產品精深加工和低值魚類、貝類、藻類加工及綜合利用;在汕頭、珠海、中山、佛山等大宗水產品主產區開展紫菜、海鱸、脆肉鯇加工,發展特色水產品精深加工;在陽江、江門、汕頭等地,開展魚糜制品、腌干魚、海蜇、魚露等傳統水產品加工。

圖11 全省水產品加工區域布局規劃圖
?。ò耍┠纤幖庸I
發展重點:在道地南藥原產地及適宜地區建立嶺南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和優質嶺南中藥材生產基地,培育符合國家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的嶺南中藥材產地加工企業。促進嶺南中藥材傳統生產技術的傳承與創新,推動嶺南中藥材生產技術創新升級和成果轉化;加大珍稀南藥提取、南藥制藥等精深加工。培育嶺南中藥材知名品牌,促進嶺南中藥材的產業化、品牌化經營。
區域布局:道地化橘紅產地化州,道地廣陳皮產地新會,道地陽春砂產地陽春,道地巴戟天產地德慶、高要、郁南,道地何首烏產地德慶等地,肉桂主產地云浮,廣藿香主產地湛江、肇慶、陽春,廣佛手主產地潮州、肇慶、云浮,沉香主產地東莞、中山、茂名、惠州、揭陽等地,優先培育嶺南中藥材生產基地和產地加工企業。在其他中藥材藥材適宜區域,鼓勵建立生產基地和加工企業,支持云浮、肇慶建設廣東省現代特色南藥試驗區和集散地,為全省嶺南中藥材集聚發展提供示范。

圖12 全省南藥加工區域布局規劃圖
?。ň牛┢渌厣c優勢農產品加工業
發展重點:提升調味品、功能食品、方便食品、烘焙食品類、食品添加劑和蠶桑、甘蔗、天然橡膠、劍麻等地方優勢特色產業或產品的加工技術裝備水平,推動傳統加工技術和設備的改造升級,開發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產品,大力發展特色產品精深加工,促進產業集聚,培育優勢品牌。
區域布局:夯實“粵西、粵北和西江流域蠶桑優勢產業帶”,探索桑蠶多元化的開發模式,提升產業效益,推動蠶桑產業可持續發展。穩定粵西、粵北、珠三角三大蔗區,提升湛江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兩大制糖基地加工與節能減排技術水平。在珠三角等地區著力推進調味品、功能食品、方便食品、烘焙食品類和食品添加劑等傳統優勢產業的技術升級與裝備提升,進一步擴大產業規模與優勢。

圖13 全省桑蠶加工區域布局規劃圖

圖14 全省甘蔗加工區域布局規劃圖
五、重點工程
根據以上目標任務,力爭推動實施專用原料基地與產地初加工建設、特色農產品加工提升、農產品加工集聚區建設、農業龍頭企業培育等重點工程,為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繁榮穩定提供有力支撐。
?。ㄒ唬S迷匣嘏c產地初加工建設工程
在保障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前提下,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區域特色資源優勢相匹配,重點開展專用品種培育,打造標準化原料基地,建設一批產地初加工設施,提升我省特色農產品初加工水平。工程內容詳見專欄1。
專欄1 專用原料基地與產地初加工建設工程 |
1.加工專用品種培育和原料基地建設。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種子企業開展農產品的加工特性研究,培育改良和推廣應用一批適應機械化生產、優質高產多抗廣適、適合精深加工的嶺南特色農產品加工專用新品種。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建設一批優質專用原料基地建設,實施標準化種植,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控制和可追溯制度。 |
2.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結合嶺南特色農產品優勢產區,采取先建后補等方式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一批田頭冷庫設施、稻谷烘干低溫貯藏一體化設施和農產品凈化、干燥、分級、包裝、儲藏等產地初加工設施,促進農產品減損和提質增效,實現產業鏈延伸和產業融合發展。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農產品初加工技術和設施裝備研發,開發一批適合廣東特色農產品的產地初加工先進技術和裝備。 |
?。ǘ┨厣r產品加工提升工程
立足我省熱帶亞熱帶農產品的資源特色、粵港澳大灣區的市場優勢,落實各項扶持政策、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撬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大力扶持農產品加工業,力爭在南亞熱帶果蔬、南藥、茶葉、畜禽產品、粵式休閑食品加工等領域取得新進展新成效。工程內容詳見專欄2。
專欄2 特色農產品加工提升工程 |
1.南亞熱帶特色果蔬加工提升。依托我省特色農產品優勢產區,建設一批技術先進、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項目,培育一批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重點支持珠三角地區和茂名市荔枝、龍眼,湛江市菠蘿,梅州市柚子,潮州、云浮、揭陽市廣式涼果蜜餞、青梅加工提升。 |
2.嶺南特色精制茶加工提升。鼓勵企業與科研單位開展多種形式產學研合作,建立產學研基地,開展茶葉生產加工技術創新,加強茶葉采摘、加工成套裝備的研發,推動傳統工藝升級改造。扶持一批嶺南特色烏龍茶、紅茶、綠茶機械連續化加工生產或成套機械化生產加工企業,帶動全省茶葉生產企業轉型升級發展。 |
3.道地南藥加工提升。建設一批南藥(含藥食同源類品種)加工企業轉型升級項目,鼓勵種植經營主體延伸產業鏈,開展加工技術創新,開發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中藥飲片等精深加工產品,推進南藥全產業鏈發展和轉化增值。培育一批具有規范化種植基地的南藥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企業,帶動全省南藥生產加工標準化、規?;彤a業化。 |
?。ㄈ┺r產品加工集聚區建設工程
根據不同區域資源優勢、不同產業發展情況,科學合理布局全省農產品加工業園區,通過政策扶持、項目支持等措施,引導產業向重點區域和園區集聚,集成集約利用資源要素,拓展產業多功能,形成主導產業突出、規模效應明顯、組織化程度較高、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農產品加工集聚區。工程內容詳見專欄3。
專欄3 農產品加工集聚區建設工程 |
1.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建設。繼續扶持江門臺山和茂名電白等省級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建設,加快引導和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進園入區集聚發展,提升區域農產品加工能力和水平,示范帶動全省創建一批農產品加工園區,實現農產品加工園區化、園區產業化、產業集聚化,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穩步推進全省農產品加工集群積聚發展。 |
2.全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依托全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支持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發揮當地特色資源優勢,突出加工轉化和產業融合,引導一批農產品加工園區全面統籌布局生產、加工、物流、研發、示范、服務等功能,打造集標準化原料基地、集約化農產品加工、體系化物流配送營銷網絡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農產品加工聚集區。 |
?。ㄋ模┺r業龍頭企業培育工程
通過加大財政投入、完善金融政策、落實相關政策,采取項目支持、貸款貼息、設立產業基金等措施,實施龍頭企業培育工程,引導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拓展農業內部增效空間。工程內容詳見專欄4。
專欄4 農業龍頭企業培育工程 |
1.龍頭企業轉型升級。扶持一批農業龍頭企業開展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與轉型升級改造、建設主要農產品倉儲、運輸和配送等冷鏈物流設施,著力打造創新鏈,延伸產業鏈,拓展農業多功能,提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能力。到2020年,培育若干個年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和一批年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的大型骨干農業龍頭企業。 |
2.龍頭企業上市融資。落實國家和省出臺的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協調落實農業龍頭企業在財政稅收、資金融通、建設用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支持有條件的農業龍頭企業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革,鼓勵和推動符合條件的農業企業上市融資發展。力爭至2020年全省上市農業企業達到100家。 |
?。ㄎ澹┺r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試點示范工程
采取規劃引導、政策扶持、產業基金支持等措施,引導經營主體將農業生產與加工、流通、休閑、科普、文化有機結合,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形成品牌農業、休閑農業、創意農業、鄉村旅游和農村電商等新業態,延伸產業鏈、拓展農業多功能。工程內容詳見專欄5。
專欄5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試點示范工程 |
1.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創建一批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縣,重點圍繞嶺南特色果蔬、茶葉、畜禽、水產等優勢產業,通過先建后補等方式支持農民合作社、涉農企業等融合發展主體建設一批融合發展項目,重點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綜合利用、休閑農業等產業業態,探索和創新我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和利益聯結方式,打造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示范典型。 |
2.創建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依托農產品加工業園區、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區、農村創業創新園區等平臺,申報創建一批產業融合先導區。圍繞地方主導產業,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形成一村一品、一鄉(縣)一業,推動特色產業興村強縣。 |
?。┺r產品加工質量品牌提升工程
通過扶持企業實施標準化加工,組織開展產品推介和品牌宣傳等系列活動,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樹立質量品牌意識,進一步培育能夠承載嶺南文化、體現廣東特色的知名企業品牌,帶動全省農產品加工企業做大做強。工程內容詳見專欄6。
專欄6 農產品加工質量品牌提升工程 |
1.農產品加工標準化生產。支持和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大力提升標準化生產能力,嚴格執行強制性標準,推行標準化生產加工。大力提升全程化質量控制能力,開展先進的質量管理、食品安全控制等體系認證,建立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質量管理制度,實現全過程質量管理和控制。 |
2.開展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品牌宣傳推介活動。組織參加全國農產品加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宣傳推介一批廣東特色農產品加工業企業和品牌。組織農產品加工企業參加廣東省 “十大名牌”系列農產品評選和名特優新農產品宣傳推介活動,認定表彰一批廣東省名牌產品和廣東省名特優新農產品加工企業。組織開展優質農產品加工質量品牌創建和宣傳周活動,遴選和推介一批品牌建設成效突出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和產品。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農產品加工區域公用品牌、核心企業及經營專用品牌。 |
?。ㄆ撸└碑a物綜合利用和綠色生態發展工程
通過試點示范與政策支持,引導企業開展農產品及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大力發展綠色加工,實現農產品資源利用最大化,促進生態和經濟良性循環,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工程內容詳見專欄7。
專欄7 副產物綜合利用和綠色生態發展工程 |
1.農產品及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圍繞我省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優勢產區,開展農產品及其加工副產物循環利用、高值利用、梯次利用試點示范。在果蔬加工副產物、糧油薯加工副產物、畜禽水產加工副產物等領域,宣傳推介一批副產物綜合利用典型案例。 |
2.農產品加工業綠色生態發展。鼓勵和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升級換代環保設施設備,建設和使用太陽能和熱泵干燥等高效節能設備。支持農產品加工園區和企業建立完善的污水排放處理系統和環衛設施系統,集中處理設施廢水廢料,推進清潔生產和節能減排。 |
?。ò耍┺r產品加工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工程
采取政策扶持、項目支持等方式,組織農產品加工科研院所構建亞熱帶特色農產品加工特性與營養健康大數據平臺,研究農產品加工關鍵共性技術和新產品,創制共性關鍵技術工程化核心裝備。工程內容詳見專欄8。
專欄8 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工程 |
1.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創新中試平臺建設。依托省農科院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建立廣東省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創新中試平臺,為全省農產品加工中小企業、龍頭企業、科研院所等提供科技成果中試放大服務,加速農產品加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動科研與產業、企業緊密結合,有效促進我省農產品加工產業的發展。 |
2.農產品加工業人才培訓。按照農業農村部的部署,制定《廣東省農產品加工業人才培訓實施方案》等,以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與推廣、經營管理、企業家和職業技能人才為重點,培訓一批既懂技術又懂市場的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專業人才。 |
六、保障措施
?。ㄒ唬┘訌娊M織領導
各級農業管理部門要充分認識發展農產品加工的重大戰略意義,把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作為延伸農業產業鏈、加快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舉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產業興旺的關鍵環節,給予高度重視。要根據新形勢、新要求,加快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健全農產品加工的管理體制機制,建立統一、協調、高效的工作體系,落實機構人員,明確工作責任,使農產品加工工作責任落到實處。要全面調查掌握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現狀和短板,進一步研究、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并付諸實施,積極協調落實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共同推動農產品加工業持續健康發展。
?。ǘ┞鋵嵎龀终?br />
各級農業主管部門要積極協調落實財政、稅收、金融、用電、用地等扶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撬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金大力投入農產品加工業。構建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政策體系,多渠道整合和統籌支農資金,進一步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的資金項目扶持,每年有計劃地扶持一批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科技創新、質量品牌提升項目。要充分利用我省實施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的有利時機,圍繞主導產業扶持發展農產品加工,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條。要充分利用利用農業供給側改革資金扶持鼓勵和支持設立產業發展基金,創新信貸服務模式,完善金融綜合服務體系,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壯大。要充分利用中央農村一二三產柔和發展項目,扶持發展一批特色農產品加工業。
?。ㄈ┘涌炜萍紕撔?br />
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新常態下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必然選擇,對增強市場競爭力、推動產業轉型發展、保障食物安全和有效供給具有重要意義和積極作用。完善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以科技成果轉化為切入點,推動科研與產業、企業結合。支持龍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加大科研投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支持我省農產品加工企業與科研院校、技術研發部門加大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力度,重點加強農產品加工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創新,在南亞熱帶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及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及節能減排、生產裝備創制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
?。ㄋ模娀卜?br />
推進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對接交流、展示展銷平臺建設,建立健全技術推廣、成果轉化、人才培訓等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農產品加工業人才培養,培育一支具有世界眼光、經營管理水平高、熱心服務“三農”的專業技術、經營管理等復合型人才隊伍。建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專家咨詢庫,加強政策、技術咨詢等公共服務。完善農產品加工業統計制度和調查方法,開展行業運行監測分析。搭建經貿合作平臺,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走出去,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參與國際國內經貿合作和產品展示展銷,宣傳推介我省名優新農產品和名牌產品,擴大對外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