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特色小鎮建設政策解讀
發布時間:2018-07-23 |?來源: 江蘇農業網
為貫徹落實全省農村工作會議和全省農業工作會議精神,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強化示范載體建設,推動集群集聚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省農委從今年起啟動“12311”創意休閑農業省級特色品牌培育計劃,計劃用3-5年時間培育100個農業特色小鎮、200個休閑農業示范村、300個主題創意農園,構建一個全國領先的創意休閑農業互聯網平臺,每年舉辦一期創意休閑農業設計大賽展。其中,培育農業特色小鎮,是貫徹落實“兩聚一高”戰略部署,扎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載體,對實現我省農業特色產業由“特”轉“強”、“聚”“合”升級,促進農民創新創業,提升農業經營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1、農業特色小鎮的內涵是什么?
農業特色小鎮是指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和優勢資源,兼具產業、文化、休閑和社區功能的農業特色產業發展集聚區。農業特色小鎮不受行政建制限制,也不同于一般的農業產業園區,規劃面積一般控制在3-5平方公里,核心區在1平方公里左右。從2017年開始,全省分批培育100個左右主導產業特、農耕文化深、融合程度高、“雙創”氛圍濃、生態環境美、富民效應大的農業特色小鎮,爭取一批農業特色小鎮列入省級特色小鎮。
2、農業特色小鎮培育的主要任務和要求有哪些?
培育農業特色小鎮,按照省政府《關于培育創建江蘇特色小鎮的指導意見》(蘇政發〔2016〕176號)和《關于推進旅游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意見》(蘇政發〔2016〕134號)的要求,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加快培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新載體,構建農業農村創新創業新平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重點要做好8個方面工作。
一是堅持規劃先行,推動空間集聚。創新規劃理念、思路和方法,堅持特色定位,設計打造具有唯一性或獨特性的特色風情、特色產品、特色文化等吸引物,防止“千鎮一面”;堅持生態優先,凈化田園,美化環境,實行綠色發展,構建山水林田湖和諧統一的生態系統;堅持以人為本,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推動產業發展和功能拓展,突出農業歷史經典產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農耕文化、創意休閑農業等有機統一,提高居民和游客的體驗感和滿意度。
二是聚焦特色產業,彰顯個性魅力。根據區域要素稟賦和比較優勢,鎖定一個最有優勢、最具潛力、最能成長的特色產業,發展相對集中的專業化生產,推廣應用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建立完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實施全產業鏈發展策略,推動種植、養殖與農產品加工、流通等產業配套協調發展,形成產品類型豐富、產業鏈條健全、品牌知名度高、經濟效益顯著的產業化經營格局,彰顯一“鎮”一特、一“鎮”一業。
三是突出創新創意,構筑發展動能。適應聚力創新的時代要求,積極推動科技、文化、藝術等元素與“三農”資源融合,在農田景觀上創意、在農產品外形上創意、在飲食與民宿上創意、在休閑體驗活動上創意,增加特色化、個性化、多元化產品與服務供給,打造一批主題創意農業園,引領創意農業發展,滿足游客深度體驗需求。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推進農業生產管理的數字化、精準化和智能化,建設智慧型的“互聯網+”農業特色小鎮。
四是強化文化挖掘,提升價值內涵。注重地方農耕文化、民間技藝、鄉風民俗的原真性保護,建立一整套挖掘、保護、傳承和利用措施,推進文化產品開發,整理創作一批反映農業生產過程、農民勞動生活、農村風情風貌的農村文化作品,有序發掘一批農業生物多樣性豐富、具有傳統知識技術體系、生態與文化景觀獨特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爭創國家級、全球品牌,提升小鎮價值內涵。與產業發展無縫對接,融產業發展、文化傳承創意于一體,建設聚人氣、通人文的和諧社區。
五是注重多元融合,促進功能拓展。積極推進農業與旅游、健康、教育等產業深度融合,加快發展農業休閑觀光,合理布局休閑體驗項目,將美麗休閑鄉村、休閑農業星級企業以及其它旅游景點、民宿等串聯成線,積極開發食藥用功能性農產品,結合農時節令組織開展果蔬采摘、動物喂養、趣味運動會等親子活動,開設農業科普、農事勞作、書畫寫生、素質拓展等戶外教育課程,把小鎮建成宜業宜居宜游的美麗區域板塊,培育新型田園綜合體。
六是強化基礎配套,完善服務功能。按照適度超前、綜合配套、集約利用的原則,加強小鎮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將產業發展和社區功能有機結合起來,構建便捷的“生活圈、服務圈、商業圈、旅游圈”。強化休閑觀光和鄉村旅游功能配套,完善游客接待中心、停車場、觀光通道、公廁、導覽圖、導游指示牌、免費公共WiFi等基本公共設施和農家餐飲、住宿、交通工具、導游講解、購物點、休閑娛樂項目等基本服務設施,提升郵電通信、無線網絡、垃圾污水箱等配套設施承載能力,建立規范的管理機構和健全的規章制度。
七是推進品牌營銷,擴大市場空間。支持小鎮整合資源,圍繞特色產業培育統一品牌,通過新奇別致的產品包裝、友好親切的品牌形象和豐富多彩的營銷推介,擴大農業特色小鎮知名度。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富有地方特色的傳統農事節慶和展示展銷活動,各地要對農業特色小鎮組織多種形式宣傳。同時,在省里指定創意休閑農業互聯網宣傳平臺上(目前正在開發中)開展主題突出、形式多樣的宣傳報道和展示展銷,增強對城市居民的持續吸引力。
八是創新體制機制,增強小鎮活力。大力完善農業經營體系,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為農服務組織,提高農業產出效益。加大招商引資引智力度,優化創業環境,吸引各行業人才到農業特色小鎮創新創業,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創新農業特色小鎮運營管理機制,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和市民積極參與小鎮的投資建設和管理,打造高質量的特色小鎮。構建有效的聯農帶農機制,采取市場化、股權化的利益分配機制,促進農民共享小鎮發展成果。
3、如何申報創建農業特色小鎮?
農業特色小鎮按照“寬進嚴定、動態管理、優勝劣汰、成熟授牌”的方式進行培育,有意愿申報創建農業特色小鎮的單位首先應由縣(市、區)農業部門會同小鎮所在地鄉鎮(街道)人民政府聯合編制建設方案和概念性規劃,向設區市農委報送書面申請材料。由設區市農委審核篩選后,擇優向省農委推薦建設單位。省農委對申報建設特色小鎮進行調研考察和論證篩選,建立農業特色小鎮培育名錄庫,納入建設名單。
省農委將建立農業特色小鎮統計監測和年度評價制度,對列入建設名單的農業特色小鎮開展跟蹤監測。對達到建設要求、實現規劃建設目標的農業特色小鎮,由設區市提出申請,省里組織評估,通過評估的命名為省級農業特色小鎮,予以授牌。
4、各地應如何培育農業特色小鎮?
農業特色小鎮培育,要以產業為依托,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運作,集聚資源要素,優化產業布局,延伸產業鏈條,拓展農業功能,提高產業效益。要以產業聯盟為基礎,實行產業集聚,推進一二三產融合,按照休閑旅游觀光要求打造3A級以上景點,要聚焦農業產業品牌、品質提升,實施農產品全程追溯,發展生態綠色農產品品牌,在產品包裝、營銷服務上創意。
省農委成立了農業特色小鎮培育工作協調小組,把農業特色小鎮納入農業結構調整重點支持領域,在省級現代農業發展資金安排上予以傾斜扶持,并積極爭取農業特色小鎮申報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等中央財政項目。各市縣要明確責任主體,建立工作機制,加強對特色小鎮建設的指導和服務,加大資金投入,強化對建設主體的定向培育,幫助建設主體協調解決用地、規劃、水電、信貸擔保等公共資源問題;積極支持農業特色小鎮內符合條件的項目申請國家專項建設基金、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省級現代服務業發展專專項資金和省PPP融資支持基金等;支持農業特色小鎮與各類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開展戰略合作,拓展投融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