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四個高位”推動江蘇鄉村振興走在前列
發布時間:2020-10-20 |?來源: 未知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往開來、審時度勢,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圍繞解決“三農”問題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的新旗幟和總抓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兩年多來,頂層政策設計持續完善,基層探索實踐日益豐富。江蘇作為東部沿海發達省份,肩負著習近平總書記“帶好頭、領好向”的殷切重托,立足“四個高位”,努力在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上先行探索、作出示范,不斷書寫好鄉村振興江蘇篇章。
立足高站位,在認識上“形成自覺”
實現鄉村振興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任務。要充分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大的歷史性、理論性、實踐性意義,進一步增強貫徹落實的思想自覺的行動自覺。
深刻認識“優先發展”的政治考量,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要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三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科學回答了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這是我們做好“三農”工作、推進鄉村振興的根本遵循。要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思想認識統一到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把習近平總書記對“優先發展”的要求加快轉化為推進鄉村振興的實際行動。
準確把握“兩個百年”的歷史方位,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重諾踐諾的必由之路。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050年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實現全面小康和現代化,最突出最明顯的短板在農村,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要牢記我們肩負的政治責任、歷史使命,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補齊“三農”短板,夯實“三農”基礎,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為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真切體悟“重農固本”的重大意涵,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奪取“雙勝利”的務實之舉。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使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穩住“三農”這個基本盤的特殊重要性。疫情對糧食安全提出新的挑戰,警示我們必須抓緊抓實糧食生產,持續鞏固提升糧食產能,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疫情給農村產業發展帶來新的壓力,警示我們必須堅定不移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持續推動農村消費提檔升級,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疫情防控暴露出鄉村治理、農村醫療、應急管理等方面的短板弱項,警示我們必須切實加大農村基礎投入,持續提升鄉村治理能力,讓鄉村社會發展行穩致遠,以推動鄉村振興的實際成效,為全省全面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確保奪取“雙勝利”提供基礎支撐。
立足高定位,在目標上“帶頭領向”
為全國發展探路,是中央對江蘇的一貫要求。要強化走在前列的使命擔當,加快推動鄉村振興各項重點任務和重大工程、計劃、行動落實,做到進度上快于全國、水平上高于全國、質量上好于全國,努力為全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探索經驗、提供“江蘇方案”。
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走在前列。充分發揮“魚米之鄉”農業資源稟賦和良好發展基礎的優勢,深化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擴大農業對內對外開放合作,打造現代農業發展新的“增長極”。通過規劃引領、品質提升、主體培育、市場拓展和改革創新等務實舉措,著力破除種糧效益偏低、品牌聚合力不強、加工轉化能力不足、科技創新制約等發展瓶頸,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動農業產業全面升級。
推動農村全面繁榮走在前列。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提升農村自然環境、生態環境、人文環境為重點,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持續創新鄉村治理體系,提高鄉村文明水平,加快構建生產生活生態良性循環發展新格局。要打好蘇北農房改善攻堅戰、人居環境整治殲滅戰、生態環境保護持久戰,深入推進美麗田園鄉村建設,讓江蘇的鄉村不僅有可觀的“外在美”,也有可感的“內在美”。
推動農民全面進步走在前列。要以鄉村人才振興為突破口,鼓勵各類高層次人才通過多種形式到鄉村為“三農”服務,開展優秀鄉村人才培樹活動,引導帶動廣大農民提升科技、文化素質和就業創業本領。大力開展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深入總結推廣“馬莊經驗”,建好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扭轉農村地區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不良風氣,展現江蘇農民群眾明禮知恥、崇德向善的良好精神風貌。
推動城鄉全面融合走在前列。統籌推進城鄉要素合理配置,促進人才、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平等交換、雙向融合。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教育衛生、人居環境、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短板,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農村內部發展活力、優化外部發展環境,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深度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系。
立足高檔位,在行動上“比學趕超”
實現高定位的目標不可能一帆風順、一蹴而就,必須不斷強化“探路者”的擔當和勇氣,落實好省委今年4月召開的高質量發展總結表彰大會精神,在地區之間、條線之間來一場“比學趕超”, 加大油門、勇往直前,跑出江蘇鄉村振興“加速度”。
不斷提升“比”的意識。比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只有通過分析比較,才能知彼知己,進一步增強信心、堅定決心、保持恒心。“三農”工作關系全局,從當前形勢來看,雖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全省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好于預期、好于全國,實現穩中有序、穩中有進,使我們增強了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的信心。要堅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決心,擼起袖子加油干,憑實績論英雄、比高低。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境界,持之以恒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防止急功近利,做到久久為功。
不斷增強“學”的自覺。學是一種真誠的生活態度,只有自覺堅持學習,才能不斷充實自我,取長補短,切實增強推進鄉村振興的本領。要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善于從新思想中找思路、尋辦法、求突破。學習無錫市華西村、徐州市馬莊村等先進典型,充分發揮好典型示范引領作用。學習外地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比如浙江安吉余村踐行“兩山理論”的經驗等,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加大學習推廣力度,不斷豐富和發展我省鄉村振興實踐。
不斷激發“趕”的動能。趕是一種不屈的頑強意志,只有咬緊牙關、開足馬力、不畏艱險,才能勇爭一流,更高質量、更高效率地推進鄉村振興。中央明確提出,到今年底,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F在距離實現三步走的第一步戰略目標,時間非常緊迫,必須強化時間觀念,抓緊研究解決體制機制不順、資源要素制約、投入保障不足等問題,確保第一步戰略目標如期實現。在此基礎上,認真謀劃“十四五”及到2035年鄉村振興的任務舉措。省里已經制定出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暫行辦法,各地各部門要強化效率觀念,對照考核指標缺什么、補什么,加快行動、提高效率。要強化質量觀念,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在產品提質、產業增效、生態改善、改革創新等方面持續發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高質量實施。
不斷實現“超”的跨越。超是一種強烈的精神追求,提升比的意識、增強學的自覺、激發趕的動能,歸根結底是為了更好地超,實現“走在前列”的目標定位。要時刻保持超的狀態,攻堅克難、奮力趕超,在推動鄉村振興實踐中不斷展現新氣象、彰顯新作為。注重講究超的方法,按照鄉村振興總體規劃要求,堅持工業農業一起抓、城市農村一起抓,精準發力、精心施策、講究方法,在你追我趕中實現彎道超車、跨越式發展。不斷凝聚超的合力,充分發揮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優勢,發揮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積極作用,支持引導農村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發展,讓鄉村振興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立足高品位,在做人上“務實清廉”
推動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干部隊伍。江蘇的人民歷來大氣務實不張揚,江蘇的干部有著不服輸、不言敗的斗志,有著敢攀登、爭一流的精神,有著奮力拼、迎難上的勁頭。要繼續弘揚這些優秀品格,在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展現江蘇干部隊伍在做人上的高品位、大格局。
把優秀品格體現到為民情懷上。各級干部都要堅持“人民至上”,始終胸懷愛民、憂民、為民、惠民之心,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都要從人民的立場出發,接地氣、通下情,幫助群眾克服困難,幫助基層解決問題。要持續鞏固提升“基層減負年”工作成果,緊盯鄉村振興領域的過度留痕、多頭檢查等問題,持續為基層減負松綁,讓基層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推動工作任務更好地完成。
把優秀品格體現到真抓實干上。鄉村振興是一項實打實的系統工程,要樹立正確政績觀,堅持科學方法論,切實防范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準確聚焦各階段目標任務,合理把握節奏力度,既要防止“雷聲大雨點小”,也要防止“刮風式搞運動”,以等不得、拖不得、慢不得的姿態抓緊行動、抓好落實。要形成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處理好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的關系,科學規劃、注重質量、從容建設,讓鄉村振興的成果經得起群眾和歷史檢驗。
把優秀品格體現到清正廉潔上。“三農”干部直接與農民群眾打交道,作風如何直接關系群眾切身利益和黨委政府形象。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時刻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品格、價值追求、精神境界、作風操守,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不斷增強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精氣神和埋頭苦干、攻堅克難的原動力。要強化廉政風險防控,督促各級干部廉潔用權、干凈做事,打造一支忠誠干凈擔當、務實廉潔高效的“三農”工作隊伍,切實推動江蘇鄉村振興走在全國前列。(作者為江蘇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原副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