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紅色文化教育引領蒼南鄉村振興的路徑探索
發布時間:2018-08-21 |?來源: 浙江農業信息網
蒼南是革命老根據地縣,有著悠久、光榮的革命斗爭歷史,保留著許多寶貴的革命遺址。隨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蒼南縣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了積極的部署。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紅色旅游業,如何利用好當地紅色文化資源,成為蒼南縣乃至溫州各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的現狀
(一)有效保護紅色文化資源。蒼南西部建有南坪革命烈士紀念館、蒲城王國楨故居、礬山朱程故居、大埔山紅色教育展廳等革命遺址,蒼南籍王國楨、吳毓、朱程等三位革命烈士的英名載入了《國家英烈大典》。去年創建的南宋鎮大埔山紅色教育展廳,重新展現了:劉英在浙南,吳毓、歐陽寬等23位烈士的革命事跡,吳毓為代表的浙江“國共合作、共同抗日”談判的不朽功績。同時也得到了原中紀委副書記劉錫榮同志的大力支持并親筆題名。對這些寶貴的紅色文化遺產進行有效的保護利用,讓歷史文物承載的革命精神世代相傳,為日后的開發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對蒼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鄉賢出資支持紅色文化建設。紅色資源開發單靠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各位鄉賢的鼎力相助。一直以來,鄉賢積極出資協助建設具有重要革命歷史教育和紀念意義的建筑設施。比如:陳百弓紀念亭位于礬山鎮青山后村,該亭于2014年12月由政府部門及社會知名人士等共同出資建成;南宋鎮大埔山紅色教育展廳,于2017年10月24日創建開放,由鄉賢吳宗傳董事長出資鼎力相助。這些紀念場館的建成,對謳歌蒼南英雄兒女的英勇事跡,頌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承偉大的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二、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存在的短板
(一)研究和開發利用較為滯后。目前對于紅色文化資源開發主要圍繞革命紀念館及其附屬建筑展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對于蒼南縣境內一些寶貴的革命遺址等承載著革命歷史和記憶的舊址還僅僅處于被保護的階段,沒有被很好地開發利用起來。比如:蒲城王國楨故居,位于蒲壯所城附近,屬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現在該故居陳列室頂板、墻壁、展板圖片,破損發霉,有幾戶農戶居住在側房,存在較大火災安全隱患。南宋大埔山紅色教育展廳,現在是利用村委辦公樓一樓,面積約200㎡,雖已創建成功,但按省、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標準創建還不達標,缺少建成獨立的展館、烈士紀念碑等設施。
(二)紅色資源核心價值亟待深層次挖掘。首先,對蒼南革命的史料缺乏深入研究,只停留在比較淺顯的層次,無法通過各種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將蒼南革命精神的內涵滲透到廣大群眾的思想當中,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精神動力。再者,紀念館、陳列室及重要的革命遺址展示內容、形式過于單一,主要以圖片展覽、靜態觀光、單調講解為主,缺乏震撼力和故事性,缺少參與性、互動性、體驗性強的活動項目。最后,紅色旅游紀念品處于未開發狀態,未能形成一套完善的紅色旅游體系,這些都成為了紅色文化資源開發所面臨的瓶頸。
(三)宣傳力度不夠且缺乏創意。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沒有將當地的紅色文化通過各種宣傳渠道營造濃郁的紅色氛圍,沒有從改善農村的整體環境來加強紅色文化的宣傳,無法將蒼南革命精神通過各種宣傳載體滲透到農村的每個角落。另一方面,缺乏研究和策劃,無法打造出具有獨特吸引力的紅色文化品牌,難以讓蒼南革命精神走出蒼南,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觀光。
(四)專業人才缺乏和培養機制不健全。由于缺乏健全的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蒼南縣的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缺乏三種人才。一是黨史研究人才。缺乏對蒼南革命歷史以及革命精神進行研究的學術性人才,加快對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二是復合型管理人才。由于缺乏既善于經營又善于管理的復合型專業人才,制約了紅色文化產品的市場化及其產業化,也從而導致了紅色文化產業發展缺乏系統的規劃和個性化設計。三是旅游專業人才。目前,在蒼南縣缺乏從事紅色旅游的工作人員,尤其是景區的講解員對于蒼南革命的歷史了解不足,對于紅色文化的內涵和精髓無法掌握,影響了紅色文化的普及和傳播。
三、以紅色文化資源助推鄉村振興的對策建議
(一)堅持規劃引領,打造重點項目。蒼南輝煌悠久的紅色革命歷史,擁有豐富多彩的紅色革命文化遺跡,都生動地記錄和展示在我們的面前。蒼南西部曾經是中共鼎平縣委(現福鼎、平陽、蒼南一帶)、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的常駐地。而今,蒼南“世界礬都·休閑觀光”、“橋莒瓷韻·生態旅游”兩條示范帶和西部生態休閑產業帶建設正在這范圍之內,要把紅色文化遺址納入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規劃,并進行重點打造。要依托紅色基地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黨性黨風黨紀教育。通過科學制定鄉村振興規劃進行綜合整治,不斷美化革命圣地的生態環境,為紅色旅游提供健康美麗的生態資源。比如:馬站鎮蒲城王國楨故居要進行保護性修繕,入口道路、景觀要全面提升。南宋鎮要爭取縣委、縣政府全力支持,借助鄉賢回歸力量,重建大埔山紅色教育館及革命烈士紀念碑,以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標準進行建設;同時,啟動大埔山村美麗鄉村建設,還要結合南宋井巷小鎮保護和規劃方案,按3A旅游景區標準打造。
(二)整合紅色資源,設計精品路線。發展紅色旅游不能就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而開發,必須對區域相關旅游資源進行優化整合。一方面,應積極整合鄉村振興示范帶、西部產業帶建設資源,根據早年中共鼎平縣委紅軍游擊隊、紅軍挺進師活動地點及“霞關起義”等重要事件,規劃出紅色旅游路線。另一方面,在開發紅色旅游的過程中,應以紅色旅游為主基調,結合區域旅游資源優勢,共同開發,設計出具有蒼南特色的紅色旅游精品路線。如可以在蒼南形成“兩線一帶一軸”紅色旅游路線,“兩線”即兩條鄉村振興示范帶,“一帶”即西部產業帶,“一軸”即從南至北革命遺址串成的紅色新軸,通過“兩線一帶一軸”紅色旅游路線將有效帶動整個區域內各種資源發揮優勢作用,實現鄉村產業振興。
(三)創新展示方式,提升現實體驗。一是改變傳統的紅色文化資源展示方式,創建數字化展廳紀念館,以多媒體和數字化技術作為展示技術,使表現手段更加科學化、現代化。并增添蠟像、事件場景及各種歷史事件浮雕等設施,大大提高紀念館的觀賞性,帶給觀眾高科技的視覺震撼感。二是在參觀地應提高講解員的解說能力,豐富解說內容,將紅色旅游和體驗式旅游結合起來;所在地鄉鎮班子領導應率先垂范學會解說,把紅色經典故事講給廣大黨員干部群眾聽,讓他們感覺更親切、更有說服力和感召力。三是通過紅色文化資源的嵌入,在旅游業的自然生產期形成新的價值。比如:蒲城社區目前有精品葡萄園1500畝,具有“浙江最甜的葡萄”的美名,游客在葡萄園采摘后可以前往蒲壯所城參觀中國古代著名的海防城堡建筑,不僅提供了明代抗倭斗爭的實物史料,也是向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
(四)強化市場營銷,打造特色品牌。雖說“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酒香還得勤吆喝”。因此,蒼南縣的紅色文化旅游項目首先應做好紅色旅游的形象定位,借助紅色資源,提倡一種心情放松、身體愉悅、享受生命的生活態度。在做好形象定位的基礎上,積極借助媒體、網絡、節慶活動與名人效應等進行宣傳促銷。構建屬于蒼南的紅色旅游品牌,提高紅色文化資源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隨著蒼南鄉村振興開發建設不斷深入,紅色文化品牌的構建必須與示范帶產業帶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努力將蒼南西部建設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經濟培育、綠色崛起發展的示范區。
(五)營造濃厚氛圍,倡導鄉風文明。一是加強地方黨史研究,收集口述史等相關史料,建立黨史研究基地,廣泛征集與蒼南革命有關的文獻書籍、筆記、手稿、圖片和實物等,建立數據庫。二是開展與“蒼南革命精神”有關的紅色文化著作閱讀活動及紅色文物、紅色故事征集活動。三是開展以紅色教育為主題的文化下鄉演出活動,營造具有紅色文化內涵的鄉風文明,使“蒼南革命精神”能深入人心,喚起群眾的紅色文化自豪感,豐富當地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是以劉英在浙南、吳毓代表的與國民黨閩浙贛皖當局展開“國共合作、共同抗日”談判為題材,拍成革命歷史題材的電視劇或紀錄片,使流貫在作品血脈中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義的思想風貌,永遠留存在廣大老百姓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