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農業:農區變景區農事變體驗
發布時間:2018-12-03 |?來源: 大眾日報
初冬時節,薰衣草花期已過,但一到周末,位于臨朐縣的宋香園生態世界,游客依然絡繹不絕。在懸崖餐廳享受美味,在薰衣草制品室制作香水,在青舍和橘屋民宿感受臺灣風情……曾經偏遠的山村,如今鄉村旅游風生水起。
風景不止這邊獨好。近年來,濰坊市創新實施“旅游+農業”融合發展新模式,加快“鄉村旅游綜合體”建設,培養標桿示范,積極引導工商資本下鄉,完善鄉村配套,推動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民房變客房、農事變體驗、農品變禮品。數據顯示,目前濰坊市鄉村旅游接待人次、綜合收入在旅游業中的占比均達到40%以上,比全省高出13個百分點。鄉村旅游已成為濰坊農村發展、農業轉型、農民致富的重要渠道。
梯次培植精品破解同質化難題
濰坊農業基礎雄厚,早在上世紀80年代起,濰坊就立足于農業資源和產業基礎,促進旅游與農業結合,打造了“千里民俗旅游線”,并利用壽光蔬菜科技博覽會、青州花卉博覽會、昌邑綠化苗木博覽會等知名節會打造鄉村節會旅游,培育了38個省級旅游特色村、32個旅游強鄉鎮、43個省級以上農業旅游示范點。“但伴隨著農業與旅游融合的深入,我們發現不少鄉村旅游點面臨業態同質化問題,而且整體水平已不能更好地適應游客越來越高的休閑消費需求。”濰坊市旅游發展委員會主任于慰杰直言,這也是全省鄉村旅游發展面臨的普遍問題。
如何破解難題?當地將精力聚集到培育精品項目上來,致力于鄉村旅游的提檔升級,逐步形成了“鄉村旅游標桿示范—鄉村旅游綜合體—精品旅游小鎮”的梯次培養模式,推動了鄉村旅游由觀光向觀光與休閑度假并重的轉變。
據記者了解,目前濰坊市已打造了60個鄉村旅游示范標桿村(點),確定了一批鄉村旅游綜合體培育項目,其中4個鄉村旅游綜合體項目分別得到500萬元的支持,成為引領全市鄉村旅游乃至鄉村振興的示范。
引導資本下鄉開拓融資渠道
在濰坊市坊子區南部的低丘緩坡區域,坊間花之戀鄉村旅游綜合體項目正在緊張施工建設中。“別看現在植被覆蓋很好,有山有水有玩頭,以前這里可是殘垣斷壁,采石坑。”正在現場務工的當地村民王大寶告訴記者,他們前期進行了很長時間的生態修復,現在正進行旅游元素的塑造。
“坊間花之戀”是當地企業山東景芝酒業和齊魯酒地公司投資打造的一個生態鄉村休閑旅游項目,是濰坊市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積極引導工商資本下鄉的一個縮影。濰坊市將目光聚焦在轄區內的各大工商企業,提升企業家對鄉村旅游的認知水平,引導推動了一大批本土企業投資鄉村旅游。據初步統計,本土企業投資的鄉村旅游項目數量已超過20個。
為促進工商資本下鄉發展旅游,濰坊市出臺了專門的政策,每年安排2000萬元專項資金,給予城市工商資本下鄉融資補助。據于慰杰介紹,該市還依托旅游產業融資和擔保體系,扶持鄉村旅游項目采取特許權、運營權、旅游景區門票質押擔保和收費權融資等方式,進一步擴大融資規模。
改善配套設施提升服務水平
不久前,一段名為安丘“天路”的航拍短片刷爆了朋友圈。這段“天路”是當地重點打造的鄉村旅游道路,全長130多公里,深受自駕游客的青睞。道路的開通,帶動了周邊數百村村民參與到鄉村旅游中脫貧致富。而在昌樂縣朱孔路道路兩旁的休閑旅游項目指示牌上,一面是旅游景區景點名稱,一面是贊助商家的廣告,頗為新穎。據了解,這是當地政府打造鄉村旅游集群帶的一項舉措,采用市場化方法,解決了相關配套問題。
改善鄉村旅游公共配套設施,提升鄉村旅游服務水平,是一個細工慢活。濰坊市深化旅游廁所革命,在前期10個縣市區23個村369戶農家樂經營業戶“改廚改廁”工作基礎上,3年內新建改建旅游廁所764座。并在旅游景區等推行“紙范兒”物聯網智能取紙設備,緩解了如廁難的問題。
今年濰坊市打破“專家授課、參觀學習”的常規培訓模式,邀請專家在鄉村旅游項目點帶著問題向學員授課。“這是我省旅游類培訓的有效嘗試,從效果上來看,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參與此次專家診斷的山東省鄉村旅游協會秘書長呂升軒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