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綜合體建設需整合“三農”資源
發布時間:2019-09-30 |?來源: 大眾日報
農業綜合體建設,是整合“三農”資源、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模式和路徑,是推進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探索。當前,農業綜合體建設在我省已取得諸多進展,接下來應進一步確立要素集成和資源整合理念,對農村所擁有的土地資源、人力資源、旅游資源、特產資源、組織資源、制度資源、鄉村文化資源、社會資本資源等進行有效整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推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新投資和新項目,是農業綜合體建設中的增量資源,要發揮“四兩撥千斤”作用,盤活、整合農村現有資源
以策帶動,即以規劃、戰略、理念和政策,帶動資源整合。
一個好的發展規劃,是推動農業綜合體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前提,也是整合鄉村資源的重要抓手。好的發展規劃,往往包括鄉村發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戰略、新機制、新政策和新制度,能夠引導資源通過整合流向高價值領域,實現優化配置。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之前、農業綜合體建設規劃制定伊始,需要圍繞本地資源稟賦和區域優勢進行調查分析,摸清現有產業布局并進行綜合評價與深度挖掘,找準鄉村產業定位和各區域功能定位,科學制定鄉村產業規劃和事業布局規劃,從空間和時間上合理有序優化產業布局,拓寬鄉村產業發展空間,促進資源、產業、區域、城鄉間的協調發展。在通過規劃整合資源的過程中,要建立健全推動農業綜合體建設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動鄉村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推動城鄉要素、產業、居民、社會和生態融合,實現城鄉共建共享共榮,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以資帶動,即以投資和項目,帶動資源整合。
新投資和新項目,是鄉村振興中推動農業綜合體建設的增量資源。在以投資和項目等增量資源整合存量資源的過程中,要確立要素集成理念,盤活存量資源,使存量資源煥發生機。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鄉村生態環境保護、耕地保護、鄉土文化傳承、農村產業發展和社會事業發展等,都需要注入新資金。新資金要在農業綜合體建設中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通過示范引導資源流向。外來資本和項目,要更多地流向農技推廣與傳播、新產品開發等小農戶做不好或無能力做的農業生產薄弱環節,帶領鄉村資源重點發展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速轉型升級。在安排外來資金和項目時,需要注意以下問題:一是引導投資者尊重自然規律,改善和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科學合理利用存量資源,有效降低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提供具有更強競爭力的生態綠色農產品和服務;二是明確各投資主體的利益,要讓所有投資者均有利可圖,調動村民參與投資的積極性,激發投資者的投資熱情;三是要嚴防工商資本與農民爭地爭利、搞非農建設等現象發生,特別要警惕他們以建設農業設施為名,擅自改變農耕地的用途,建設或變相建設旅游度假村、鄉村私人會所、鄉間別墅等非農項目。
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中,要注意“老板不能替代老鄉”,重大事項決策權一定要保留在農村自治組織手中
以企帶動,即以企業帶動資源整合。
圍繞新企業、新產品、新服務進行資源整合,能夠推動農村產業轉型升級,維護農民利益,提高農民參與整合的積極性。在資源整合中,要堅持“農民優先”的原則,引導農民自覺參與資源整合。以企業帶動資源整合,最常見的模式是“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優質農業龍頭企業具有資金、管理、品牌、人才等方面的優勢,是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和農業綜合體建設的骨干,也是解決現代農業市場銷售、提升農業經濟效益的主體。以企業帶動資源整合過程中,要照現代企業管理要求和農業產業發展特點,組建現代農業綜合體運營管理團隊,負責基礎建設、設備購置、產品研發設計、產品營銷、品牌宣傳、市場開拓等經營事項,提升鄉村內生能力。通過大企業示范,引領小農戶提升農業生產標準化、組織化、社會化程度,著力提高農業產業化、規?;?、經營集約化水平,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構建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經營體系。在以企業帶動資源整合過程中,要注意“老板不能替代老鄉”,重大事項的決策權一定要保留在農村自治組織手中,讓農民自己充分表達個人意愿,防止發生“精英俘獲型”治理。
以業帶動,即以產業、事業、創業,帶動資源整合。
沒有了產業的支撐,鄉村振興就是無水之源、無本之木。新產業、新業態、新事業、新創業者都可以給鄉村振興帶來生機和活力,為農業綜合體建設提供有力支撐。農業綜合體建設的產業選擇中,要充分考慮產業特性與鄉村價值的相容性,以產業選擇實現鄉村價值,進而推動資源優化配置。鄉村振興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正是對應于鄉村的生產價值、生態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和生活價值的實現。農業綜合體是一個空間系統,自然要素和人文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反饋融合,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發展生態體系。不同地域的特色、功能和優勢各不相同,其生態環境、農業資源、交通通達性、人口民族構成、聚落密度與聚居規模、社會組織與文化觀念特征等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而農業綜合體建設的主導產業選擇也應具有差異性和多元性。在以產業整合資源整合過程中,要充分挖掘鄉村的生態、歷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特色,因地制宜進行合理開發利用,將特色資源活化為發展資本,以產業發展和良好經濟效益吸引各類生產要素向農村匯聚,不斷壯大農村經濟實力。
引進用好新技術、新工藝、新信息:一門新科技可能帶動一個新產業,一項新工藝就能激活一個新行當,一條新信息能夠拓展一項新業務
以人帶動,即以農村能人和新鄉賢,帶動資源整合。
農業綜合體建設中,能夠牽頭整合資源的能人和新鄉賢,既有可能是鄉村脫穎而出的社會賢達,也有可能是返鄉投資的企業家,還有可能是回鄉創業的大學生或農民工。他們在社會見識、思維方式、知識結構、群眾威望、行為方式、價值體系等方面,具有相對優勢,能夠在鄉村規劃、產業發展、招商引資、法治建設、環境整治、文化傳播、教育援助、醫療支持等事關鄉村發展的眾多領域,出謀劃策、帶頭示范、做出實績,為鄉村振興和農業綜合體建設提供強力支撐。在以農村能人和新鄉賢帶動鄉村資源整合過程中,要明確農業綜合體建設中的主體關系,綜合考慮“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人事相宜”:一是通過發揮能人示范作用,切實提升農民的精神風貌和綜合素質,有效激發農民參與農業綜合體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喚醒農民的角色意識,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讓廣大農民對鄉村振興有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農民真本領,使其以巨大熱情、切實工作投入到鄉村振興實踐中;二是要為返鄉投資、留鄉創業和返鄉就業的農民提供用武之地,積極鼓勵青年農民扎根農村,引導具有一定特長的優秀青年農民企業家返鄉創業,通過營造良好氛圍和出臺相關政策等方式,讓農民看到從事鄉村職業的發展前景,為他們搭建實現鄉村振興夢的平臺;三是實施“新鄉賢培育計劃”和“在外鄉賢返鄉計劃”,注重鄉村人力資源建設,有針對性地對本鄉本土的農民進行技能教育和培訓,充分挖掘農村中有膽識、有魄力的能人,充實鄉村發展的中堅力量,進而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
以技帶動,即以農業科技,帶動資源整合。
新技術、新工藝、新信息,是鄉村振興和農業綜合體建設中的稀缺資源,一門新科技可能帶動一個新產業,一項新工藝可能激活一個新行當,一條新信息能夠拓展一項新業務,新產業、新行當、新業務都可以帶動農村資源整合。以現代農業科技的研發、試驗、推廣、應用和培訓為抓手,帶動農村資源整合,其主要路徑是:通過現代農業生物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現代信息技術和新材料技術,改造育種繁種、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業標準化生產、農產品銷售等方面的技術,提高農業全產業鏈的技術水平;通過新技術、新工藝和新信息的推廣應用,發展加工農業、創意農業、休閑農業、體驗農業,提升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文化含量和品牌知名度。隨著網絡通信技術的應用和普及,鄉村生活方式、居住方式、就業模式等均不再孤立于鄉村內部,無論是鄉村旅游、農村養老、農村空閑房屋出租、農用地規?;a、農產品銷售等,其市場定位和消費群體均應逐漸向城市地區拓展,以激發市場活力,為鄉村振興獲取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以貿帶動,即以農產品貿易和農村商業,帶動資源整合。
農業綜合體建設中,隨著產業融合發展和經營方式創新,會不斷涌現出新的商業模式,帶動鄉村資源整合。“前店后種”、“前店后廠”、訂單農業、定制農業、特供農業、體驗農業等,都是以農產品貿易和農村商業帶動資源整合的有效模式和路徑。在“以貿促農、以貿助農、以貿富農”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鄉村自然資源多樣、文化傳承各異、地域性格和鄉村特色不一的特點,貿易形式和商業形態需立足實際,重視鄉土氣息和人文特色,以“農”為特色區別于城市商業項目,同時避免鄉村地區之間的同質化競爭,提煉特色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元素,實現具有個性化的鄉村商業發展模式。
在鄉村振興和農業綜合體建設的資源整合路徑選擇中,要以資源整合帶動組織重構,注重提高鄉村治理能力,保證鄉村重大事項決策權保留在當地住民手中??茖W有效的鄉村治理,有利于匯集鄉村振興的多方力量和多種資源在法治維度下共謀共建。在資源整合過程中,要創新村民自治方式和方法,融合新鄉賢等農村精英元素,搭建高效有序的村民自治和互助平臺,以更加濃厚的“鄉情”凝人心、聚人氣、振精神,提高自我服務和管理能力。無論采用哪一種資源整合路徑,在資源整合過程中都應該確保農民“發展選項的決定權”“發展進程的控制權”“發展利益的享有權”的三權共有、共享、共進。
(作者系山東大學規劃與發展研究院院長、山東省智庫高端人才)
編輯: 韓雪梅 作者: 余東華